close

 

 

 

「小朋友你走路到底有沒有在看路?真倒楣,這是我昨天新買的鞋子ㄟ,就被你踩成這樣,不知道父母都怎麼教的。」媽媽不時點頭,猛賠不是,一隻手拉著孩子往前快走,但顯然孩子並不認為他自己到底做錯什麼事。

 

這種尷尬,老是發生。讓媽媽有時很猶豫到底該不該帶孩子出門。

 

「你這個孩子怎麼老是講不聽,我跟你講了多少次了,為什麼老是這樣走路不看路?」媽媽說是說,但孩子也不以為意。可以確定的是,下回當媽媽繼續這麼說,孩子冒失的機率依然很高。

 

當跟孩子說道理,提醒、叮嚀,老是沒有作用,這時我們就真的得要來思考,是否可以換個方式來解決眼前這個問題,以一勞永逸。

 

冒失,多少提醒著我們,孩子沒有覺察在當下,在他眼前所見的人事物與自己的關係。當孩子沒有清楚去注意,這時他就很容易出狀況。

 

這種注意、自我覺察的練習,絕對不是我們平時耳提面命就有效的。這對孩子來講,依然只是被動式的接收我們的嘮叨,是無法磨練孩子的自我覺察能力。

 

那該怎麼辦呢?就讓我們一起引導孩子練習自我覺察,把他眼前所看到的東西一一的說出來。能夠說得越仔細越好,能夠說出自己與周遭事情的關係越好。

 

在這練習中,孩子就像觀察者一般,開始細微的,仔細的,敏銳的說出眼前所見的事物,自己就像一張大網子,捕捉眼前的訊息。

 

我們可以聽聽看孩子怎麼說,來決定以及判斷孩子所觀察到範圍的廣度以及內容的深度會是到哪裡?

 

例如在路上,引導孩子開口說出,前面的阿姨穿著高跟鞋,右手提著包包,旁邊的叔叔正看著手機。人行道旁邊有一棵一棵的樹,一台YouBike騎了過去。穿著橘色短褲,白色無袖運動衣的男子從旁跑了過去。穿著黑色外套的小姐,牽著一條狗在散步。讓孩子慢慢的,仔細的,說說眼前所見的事物。

 

當孩子對於眼前的事物有了清楚的覺察,這時我們再逐漸的,引導孩子練習自我控制。例如走在人行道上,自己的步伐,速度的控制以及眼睛正視的地方。留意自己手臂的擺動是否太大,與他人是否保持適度的距離。

 

不再當令人討厭的冒失鬼,就讓我們從生活中,開啟自我覺察以及自我控制的練習。

 

PhotoKsenia Chernaya, CC Licens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