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你把口罩戴好,你是聽不懂,是不是?」老師氣呼呼對著小光說著,「老師,你看我變成飛行員了。」「你還把口罩給我戴到頭頂上?」沒多久,小光又把口罩拉下來,變成眼罩。「你是真的聽不懂,還是故意在搗蛋?」

 

這時,不耐久戴的小美,把口罩拿了下來,「我跟你們講了多少次,武漢肺炎防疫期間,來到學校,除了量體溫,勤洗手,平時口罩也要戴好,都幾年級了,為什麼講了這麼多次,還是聽不懂?」

 

面對孩子做出不符合我們期待的事,例如不好好戴口罩,我們怎麼看待孩子的行為,也就決定了我們的情緒,以及我們後續的行為。

 

先就孩子是不是聽不懂?當我們說「把口罩戴上」,如果孩子在第一時間就做出了這個正確的舉動,這時,我們可以確定孩子是可以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這時,你可能在想,「既然他聽得懂,那他為什麼要把口罩拿來當頭罩?拿來當眼罩?又為什麼拿在手上放?」

 

當然,聽得懂,不等同於孩子會遵照我們的指令來進行。

 

進一步來想,當孩子無法遵從我們的期待,例如把口罩戴好,這時他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

 

當我們認為「你是不是故意要搗蛋?」這時,我們先來思考,「故意」這兩個字要說的意思。當我們強調「故意」,多少在告訴我們,孩子透過這個故意行為,來引起我們大人對他的關注,或是孩子透過這故意、誇大的行為,來博取其他小朋友對他的反應。

 

我們可以想想,既然孩子想要尋求關注,那麼我們平時如果主動來關注孩子,主動和孩子說話,寒暄,互動,那是否孩子就不需要去做出這些不被認可的行為?

 

當孩子透過誇大的行為,想要引起其他小朋友的注意以及反應,這時,我們也來思考眼前這孩子是否不懂的運用一些適當的方法,而只好選擇這些誇大、脫序的行為來博取其他人對自己的注意。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與其責罵他,倒不如我們來教他,來引導他,如何透過適當的方式,讓其他的小朋友願意和自己互動。

 

當我們選擇處罰、責罵,也許只達到暫時性的壓制住孩子這些不適當的行為,但是並沒有辦法讓孩子發展出適當的行為。

 

如果孩子聽得懂,孩子也不是故意或誇大,要引起注意,那又為什麼孩子依然不遵守呢?

 

這裡,就牽扯到另外一件事,孩子不戴口罩,是否發自於對老師的指令,產生對立違抗,也就是說,我不聽從你的指令,我不順從你的要求。

 

如果我們抱持這樣的假設,這時我們可以追溯過去,孩子和我們之間,針對大人的要求,大人的命令,孩子的配合度如何。是否孩子藉由不聽話,不配合,來表達他和我們之間的關係有待改善。

 

另外,對於有些觸覺比較敏感的孩子,例如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孩子,對於戴口罩這件事,有些孩子會感到極度的不舒服,而無法依老師的要求,長時間將口罩戴上。

 

如果孩子本身有觸覺過度敏感的情形,這時需要進行的是,採取系統減敏感的做法,也就是說,讓孩子漸進式的,增加戴口罩的時間。

 

同時,也可以考慮孩子所使用口罩的材質,在挑選上,考量是否讓孩子感受到舒適,不至於因為觸覺上的敏感而抗拒。


 

PhotoAndy Hay,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