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在爭辯的時候,常常期待,他說了之後,會讓我們大人詞窮,或者是在爭辯的過程中,讓大人的情緒也跟著上來,或最好是順著他的話題走。
有時,孩子就是想要問倒你,常常你會發現,孩子會說,「說不下去了吧?你說啊!你說啊!你回答我啊!我在問你啊!你說啊!」
孩子說話咄咄逼人,這時大人的情緒很容易在第一時間,被撩撥了起來。孩子激怒你,他想要讓你在第一時間回應他的話。
當父母在與孩子爭辯過程中,第一時間如果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或是發現自己的情緒也被孩子整個引爆起來,這時最好的做法是,暫時先不回應,接著再來思考,後續的回應是要用說的方式,還是改採文字的方式來表達?
這時,我們如果能夠優雅一些,態度從容一些,某個程度我們也在反映,自己不受他的影響。我們很清楚讓孩子瞭解,沒關係,我慢慢的,再回應你,當然時間,由我自己來決定。
對於有些孩子來說,當大人以文字的方式來回應,這時孩子的情緒比較不容易被誘發上來。同時,當孩子面對文字上的回應,如果有一些不滿的情緒,也比較沒有機會直接在大人面前表現出來。
透過文字的溝通,讓孩子有機會在不同的時間,反覆的來看(如果他願意),或是在孩子心情比較平穩的時候來看。透過文字的敘述,也有助於我們大人先沈澱自己的情緒,接著在文字寫下來的情況下,例如透過紙條,透過Line,透過Messenger等進行溝通。
大人在書寫的過程中,畢竟可以重復的來琢磨用字遣詞,而且寫完的時候,可以先將這些話,先擺著,等到一個時間之後,自己再來看一次,覺得妥當之後再把這些文字發送出去。
這樣的過程,主要在於當孩子用說的,我們用文字回應,可以降低孩子爭辯的刺激或欲望。並不是說,我們不想要和孩子溝通,而是選擇一個比較適當的方式來降低孩子為了爭辯而爭辯。
當一個孩子面對一件事情,有多少的解釋方式?多少也決定了,孩子是否容易產生爭辯的模式,只要你的立場不跟我不一樣,我就要反駁你,但許多事情並不是如此。
愛爭辯的孩子有一種情況,少了多元接納不同聲音的意見。因此,如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讓孩子逐漸的養成,對同樣一件事情,會因為每一個人不同的成長過程,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生活經驗,而有不同的解釋。這些解釋形成每一個人的看法,雖然你跟我的看法不一樣,但我們可以先試著接納對方。
這樣的情況,也反映在我們大人對待孩子的方式,有時我們大人無法接受孩子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因為立場的不一樣,彼此爭辯的機率就會越來越高。
Photo:StockSnap,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網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