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愛爭辯,當爸媽說出一句話,孩子就噼里啪啦講一大堆,特別是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讓父母招架不住,甚至於來不及反應,啞口無言。
先發制人的用意,主要是避免,當我們一句話出來之後,孩子透過爭辯的方式,讓我們一直處在一種挨打的狀態,或者是受制於他講話的方式,導致我們的情緒產生了混亂,而不知道該如何回應的情況。
當我們預期孩子愛爭辯,這時索性由我們先發制人,把孩子可能會出現的行為,清清楚楚的,先於孩子說出來。
例如「我知道,待會你會告訴我,都是誰的原因?都是誰的錯?我知道,你要說的都是別人,你認為和自己都沒關係,所以你也不需要負任何的責任。」
「我也知道,待會你講的語氣會很激動,你使用的字眼會非常的尖酸刻薄。我也知道,你也會想要刻意的爭辯,來逃避你應該負的責任。」
先把孩子的底線說出來,也反映出一個事實—孩子,爸媽瞭解你,同時你需要承擔責任。
例如「我知道你要說什麼話,你會如何來解讀這些事,但是我更知道屬於你應該負的責任,該承擔的代價。這一切,你需要去面對它。」
「你可以爭辯,但是我也需要讓你很清楚知道,你自己的所作所為,所產生的行為後果,有多少是你需要承擔的責任。」
對於好爭辯的孩子,有時在因應上,爸媽可採取連珠炮的方式,把自己的內心想法充分表達出來。
另外,有些孩子會對於不同的人,出現不同的態度,例如有些孩子對於媽媽指令的配合度低,但對爸爸相對比較高(或相反)。
這時,我們可以很清楚的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對於爸爸、媽媽的反應是不一樣,我很清楚知道這些差別。或許對你來講,覺得媽媽講話你可以不聽,反正你不聽也不會怎麼樣,或許你覺得媽媽講話沒有像爸爸那麼嚴格,所以你也不怕我。」
「但說真的,我也不需要你來怕我,也許,目前我還說不過你,但我也不想要說贏你,但是我會慢慢來學習,如何讓你來試著尊重我?」
「假如,你不是那麼容易學習尊重,那沒關係,這部分我會繼續來努力,至少我可以確定一件事—我會變得更好,更有能力。當然,這個能力並不是要把你比下去,而是希望我有了這個能力之後,我可以讓你變得更好。」
「我會盡我的義務,身為一個爸媽的義務,來學習如何好好的教養我的孩子,學會如何尊重別人,如何使用一些適當的話語,來與別人溝通,學習一些適當的問題解決策略,來面對眼前的問題。這部分我會繼續努力,繼續提升自己的能力。」
Photo:radu_floryn22,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