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問題很尷尬,孩子在學校,一切可以自己來。

 

不管是自己動手擠牙膏刷牙,或是整理自己的睡袋,外套自己穿,書包自己拿,襪子自己脫,鞋子自己穿,一切的一切看在老師的眼裡,孩子很懂事,夠自律。

 

然而,當孩子回到家裡,一切卻變了一個樣,孩子瞬間退化了。

 

站在原地不動,等著你幫他拿下書包,抬起腳,等你幫他脫襪子,脫鞋子。一遇到刷牙的時間,總是嚷嚷著「媽媽,你幫我擠牙膏,我不會,我擠不出來啦。」

 

頓時,讓爸媽開始懷疑起學校的老師看見的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怎麼和在家裡看到的,判若兩人,完全不一樣。

 

這個問題爸媽要向老師反映,說實在話,很是尷尬。因為問著問著,多少反應了孩子挑人配合,柿子挑軟的(曾幾何時,自己早已成為了軟柿子)。

 

我常常說,孩子熟悉我們,勝過我們熟悉他,其實孩子很會察言觀色。

 

他可以很清楚瞭解,學校老師的原則以及堅持度。回到家裡,他也知道自己的不配合,爸媽也莫可奈何。自己的要求索求,爸媽也得照單全收。

 

我們很容易罵著,嘮叨著,隨後告訴孩子,「我跟你說,這是最後一次了,下次你得要自己來。」這句話聽在孩子的耳朵裡,說真的,他們也很想笑,因為明天還是一樣,一切從頭開始,砍掉,從練。自己回到家,依然不配合,爸媽凡事還是得聽我的。

 

當孩子出現選擇性配合,特別是對人,例如在幼兒園聽老師的指令,但回到家卻不服從爸媽的要求,這時要改的人到底是孩子,還是我們自己?

 

說真的,這時你的抱怨無濟於事。與其期待孩子改變態度,這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我們重新調整與孩子的關係。

 

先別急著要求或命令,其實和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只要平時我們願意和孩子玩在一起,讓孩子覺得我們有趣,這時孩子很容易服服貼貼。你說了什麼話,你下了什麼要求,孩子的配合度會是高的。畢竟,好朋友嘛。

 

留意自己與孩子互動時,是否總是在命令或要求。這樣的模式很容易令孩子討厭,同時由於我們太過於頻繁的下指令,也很容易讓孩子看見我們的妥協。

 

畢竟戰場開的太大,爸媽也容易疲於奔命,沒辦法堅持。因此自然而然這句話「我跟你說,今天是最後一次,下次⋯⋯」。

 

別再這麼說了,越說,孩子可是越不把我們的話,當做一回事啊!

 

PhotoWhite77, CC Licens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