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際關係不可能不學就會,這一點,我相當確定。
 
我常常強調一件事情:一張數學考卷不會寫,考卷擺在眼前的桌子上,一個禮拜、一個月後,它還是原封不動地擺在那裡,等待我們去解決。

但是人際互動的問題,卻很容易這一節課和你玩在一起,下一節課你就莫名其妙地被拒絕往來。當事人可能一頭霧水,到底發生什麼事?甚至於,自己也沒做錯什麼事。

你會發現孩子的角色會隨著團體裡的成員屬性、特質與組成,而出現不同的表現。如同大人般,有時在A團體內被邊緣化,在B團體則是旁觀者,但卻在C團體成為主導者或氣氛製造者。

為什麼孩子需要密切的團體互動?至少,這是最快讓我們了解孩子的一種方式。

在團體過程中,有助於讓我們了解每一個孩子他的身心特質,在面對不同的同儕互動下,會誘發自己呈現出哪一種行為及情緒反應模式。無論是疏離、畏縮、焦慮、逃避、衝突、競爭、生氣、主動、被動或旁觀。並且,讓我們有機會仔細觀察孩子的遊戲行為能力,對於同儕活動內容的熟悉度,是否大家在玩的遊戲,自己卻莫衷一是。

孩子在人際互動中,和人起了衝突,或出現不適當的行為很是自然。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需要透過不斷地磨合、微調,孩子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說話內容、語調、音量,不時地覺察自己的情緒表達,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同時,孩子得學習如何了解對方、尊重他人,考量對方的感受,而做出適切的互動反應及問題解決模式。

可以想見,人際互動的動態歷程是多麼地複雜。就讓我們多費一些心力,留意及營造孩子們在教室課堂上、下課活動中,或資源班、輔導室的小團體課程。人際關係與社交技巧的關鍵元素很容易在這些情境中,自然地浮現。

在人際互動過程中,孩子有許多需要具備的行動App(社交技巧、遊戲能力、自我覺察、察言觀色、問題解決、同理心等),好運用在當下及未來的成長中。然而,我們須要想一想,這些年,我們是否給孩子下載了這些行動App?

時間運用在哪裡,孩子的能力強化就在哪裡。




Photo:Philippe Put,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