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些父母非常頭痛一件事,發現孩子容易用錢買零食、飲料到學校請客來結交朋友。這令爸媽們心裡很是糾結,擔心孩子的價值觀是否出了問題。更甚者,有些孩子因為缺錢鋌而走險,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偷拿父母的錢來買東西請客。

面對眼前的問題,讓我們區分兩個層次來思考。一是以物質做為交朋友的方式,二是為了買東西請客而偷錢的不當行為。

先就交朋友這件事,值得我們來想的是:孩子在學校的人際需求是否被滿足?是否在班上總是一個人,被疏離或遭排擠而缺乏親密的同儕關係?如果這些現況確實存在,那我們是否又曾經為孩子做了些什麼?
 
孩子為什麼需要透過請客來討好同學?請客是否真的絕對不行?那在大人的社會為什麼又司空見慣?在這之前,孩子是否已嘗試不同的方式交友而受挫?或許請客已是孩子不得不的下下策?這一切都是我們需要先予以釐清。

進一步和孩子討論請客的比例原則與頻率。如果孩子偶爾為之,或在能力範圍內。同學之間,你請我,我請你,彼此在過程中有一些互動、分享與交流,未嘗不可。除非孩子總是單方面、不斷地超過自己的能力與負擔,或總是以這樣的模式來獲取同學對自己的接受。

對於身處弱勢的孩子來說,要讓他們自己獨立去發展、維繫並完成交友這件事情,有如屏障而難以跨越。如果,我們不期待孩子以物質來交友,那我們是否曾經協助孩子以其他方式來認識朋友。甚至於幫孩子找朋友,創造出友伴關係。

否則在交友不斷受挫的情況下,孩子很容易選擇自我放棄。甚至於,索性自己創造出另一個不存在的想像角色,彼此自我對話、聊天、自我安慰。因為對於當事人來說,眼前自己所創造出的角色,該是最接納他,最不會拒絕自己的。

另外一個議題在於,當孩子本身沒有足夠的零用錢,但又在有需求的情況下,他是否曾經向父母提出零用錢的需求?以及當孩子提出了,而在那當下大人的反應又是如何?當然,孩子沒有任何的理由,可以未經允許任意拿取家裡與他人的錢。

當孩子偷了錢,也承認了。孩子是應該為該行為承擔所需面對的後果與代價。讓孩子來說服你吧!由他來告訴你自己所需負的責任,及為何不會再犯的理由。

但是提醒父母一件事:如果孩子偷錢是為了滿足交友的需求,而我們卻也未協助孩子滿足他的基本人際需求,或未與孩子溝通出獲取零用錢的合法方式。那麼偷錢的行為是很容易呼之欲出。




Photo:Kristina Servant,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