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聲音被囚禁在沉默膠囊裡。
- 在喧嘩的班級及校園中,當聲音被囚禁在沉默膠囊裡。
- 沉默膠囊瞬息墜落在無盡的焦慮深淵中,不斷地翻騰與掙扎。
- 當聲音被囚禁在沉默膠囊裡。
- 在平淡的表情背後,在抑制的行為當中。
- 沉默的無力,沉默的不安,卻難以讓人窺視與洞悉。
- 當聲音被囚禁在沉默膠囊裡。
- 如此的感覺,讓我討厭,讓我焦慮,也讓我害怕。
- 當聲音被囚禁在沉默膠囊裡。
- 實在是非己所願,情非得已。
- 當聲音被囚禁在沉默膠囊裡。
- 同儕對於沉默的好奇,無一會兒就由內向與安靜的個性,吹的煙消雲散。
- 當聲音被囚禁在沉默膠囊裡。
- 時間之流繼續,沒人在意我的沉默,卻也已習慣我的沉默。
- 當聲音被囚禁在沉默膠囊裡。
- 我討厭如此的沉默,卻也害怕如此的沉默被打破。
- 當聲音被囚禁在沉默膠囊裡。
- 期待與等候沉默膠囊溶解的那一刻。
- 在喧嘩的班級及校園中,再次感受說話的自由與聲音的自在。
- 當聲音被囚禁在沉默膠囊裡。
目前分類:選擇性緘默症 (32)
- Dec 13 Sun 2009 17:51
選擇性緘默の歌-當聲音被囚禁在沉默膠囊裡/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Nov 01 Sun 2009 23:07
給老師的10個建議,關於選擇性緘默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選擇性緘默症學童的最大壓力之一,就是面對全班同學大聲開口,回答老師的問題。
- 在班上,如果您是老師,記得千萬急不得要孩子開口大聲說話。
- 當然,也不要因此忘了她的存在,這一點發生的機率很高。
- 如果孩子在班上突然發出一些聲音,說了一些話,記得先高興在心裡就可以。
- 讓說話這回事回歸到自然,千萬不要過度反應。
- 但建議您,可透過聯絡簿,或以電話告知父母這件事,對於說話的肯定就留到家裡再由父母回應。
- 雖然,在班上不須要過度聚焦在開口說話這件事,但仍然須要刻意設計開口說話這回事在課程內,無論是全班朗讀或背誦。
- 當中,請留意她的說話反應,無論是動嘴型、嘴巴微張或音量微弱,這些都是重要的觀察指標。
- 如果您夠幽默,或許對著全班說說笑話,看看孩子是否也能夠開口微笑。
- 如果笑話不行,選些喜劇或好笑的短片(這部份請充分發揮 Youtube 資源),或許也能夠催化孩子開口微笑這回事。
- Aug 19 Wed 2009 15:26
在選擇性緘默症形成之前,您須留意的一些事/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當您發現,孩子在學校一直不願意開口說話,但回家後卻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如此現象大概持續多久?(OS謎之音:千萬不要到進小學後,才恍然大悟發現)
- 『選擇性緘默症』,在幼兒階段並不是那麼容易像自閉兒或唐氏兒在外表或外顯行為上被發現出來,特別是當『安靜』『乖巧』『聽話』又被賦予較為正向的印象及期待時。
- 但在幼稚園及托兒所的學齡前階段,孩子如果太安靜終究不是一件好事。
- 當幼托園所的師生比例太懸殊時,當孩子長期保持緘默,往往更容易被老師所忽略,而難有積極介入的機會。(OS謎之音:終究班上調皮搗蛋的小朋友,吸引走老師與保育員更多的視線與注意)
- 如何事先留意孩子可能出現選擇性緘默問題?
- 此時,孩子是否可以適應幼托園所的團體生活,將是一項相當關鍵的觀察指標。
- 請特別留意,當孩子剛進入幼稚園或托兒所就讀,或孩子剛參與新的團體活動課程時的身心反應。
- 請特別留意,孩子在這一刻,是否總是在團體中嚐到失敗或不舒服經驗,無論是說話不清楚或動作反應太慢而被嘲諷、被排斥或被拒絕。
- 請特別留意,孩子在這一刻,是否一直向您反應對團體生活感到不舒服、害怕、討厭或恐懼。
- 請特別留意,孩子在外顯行為上是否出現焦慮或緊張反應,是否總是在出門前哭鬧、退縮、拒絕到幼稚園或托兒所,是否總是害怕、逃避與陌生大人互動、說話等不適應行為。
- 如果孩子持續出現上述的不適應行為,請特別留意孩子在幼托園所中是否開始選擇緘默、不說話。
- 讓孩子遠離『選擇性緘默』的焦慮困境,需要從大人們的敏感度開始做起。
- Jun 06 Sat 2009 01:40
選擇性緘默症之電話練習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選擇性緘默症在班上說話急不得,在家裡練習說話卻慢不得。
- 試著以接聽電話做媒介,一開始孩子通常會拒絕。
- 與選擇性緘默症孩子訂定契約,即日起家中電話由她負責接聽。
- 第一棒先由爸媽平時打電話回家,讓她對於接聽電話這件事降低焦慮。
- 隨著電話鈴聲一波一波響起,視孩子接聽電話的焦慮一陣一陣退去。
- 接著第二棒打擊者由班上熟識同學負責登場。
- 電話內容可以聊功課,談興趣,說任何彼此想說、想聽的內容。
- 這部份因為委請同學來幫忙,所以爸爸媽媽需費把勁。
- 這段時間可第一棒、第二棒逐漸交替進行,以等待第三棒強棒,班級導師粉墨登場。
- Sep 06 Sat 2008 00:58
您現在收聽的是:選擇性緘默說故事/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很多時候,班上同學總認為選擇性緘默學童不會說話,不能說話,因為沒聽過她的聲音,自然而然也放棄想聽她所說的話。
- 同樣地,選擇性緘默學童也常自認班上同學認定她不會說話,同時也害怕自己的聲音在教室被聽到。
- 為破解這樣的惡性循環,或許導師的舉手之勞,多少可為選擇性緘默學童在教室裡的適應幫一些忙(特別是對於自己的聲音被聽到)。
- 導師可以做的事:從班上選擇一些同學進行說故事錄音,由導師協助以錄音筆錄下這些故事,並儲存成聲音檔,錄音時間長度可視故事內容長短來決定。
- 故事內容可由小朋友自己挑選或導師分派指定,無論是伊索寓言、北歐童話、民間傳奇、幽默故事或任何繪本內容。
- 父母可以做的事:選擇性緘默學童由家長協助在家先行以錄音筆將故事內容錄下,並將聲音檔存在光碟上或隨身碟中交付給導師一起於電腦中存檔。
- 在晨間時間或中午用餐時段,由導師以電腦輪流撥放同學所說的故事(當然也包括選擇性緘默學童的聲音)。
- 偶爾,導師可帶領同學來一場腦力激盪大賽,猜猜現在是誰在說故事,讓小朋友辨識說故事同學的聲音(當然也包括選擇性緘默學童的聲音)。
- 透過輪流撥放,讓選擇性緘默學童的聲音也可以自然地在教室內環繞。
- 一次一次地,讓選擇性緘默學童的聲音在班上出現,發揮減敏感作用,使她逐漸適應自己的聲音被聽到。
- Aug 22 Fri 2008 09:36
開學前,為選擇性緘默孩子打一劑心理預防針/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開學日倒數計時。為減緩選擇性緘默孩子返回學校後再次出現預期性焦慮,持續保持在校園不說話的緘默問題,建議您此刻該開始有所行動。
- 利用開學前這幾天,撥些空與孩子到校園裡走走、逛逛、散散步,在她日後的班級教室前、走廊上、操場邊聊聊天,讓孩子的聲音出現在校園情境中(打破她始終在校園內不願開口說話這件僵局)。
- 帶著數位相機,幫孩子在她的教室前、走廊上、操場邊拍拍照,好做為回家與她分享、討論的素材。
- 在家裡,透過家中電腦數位照片的反覆撥放,加上輕快、活潑、柔和等背景音樂,讓孩子學習將校園情境與放鬆間做出好的印象聯結。
- 此時,您可以同時與她腦力激盪開學後,在校園內可能有的任何事。無論是上課座位、新同學、本學期課程內容、新舊老師、活動等。
- 記得包括一些新鮮、愉快、開心、期待的事情,避免僅於孩子討論擔心、憂慮、害怕或緊張的事。
- 與孩子沙盤推演,想像一下開學第一天在教室中的對話,並事先角色扮演練習。讓孩子對於開學後的校園經驗能夠有合理的預期及心理上的掌握感。
- 至於您須要與孩子討論到何種程度或深度,建議您發揮敏感度及觀察力,當發現孩子在談論過程中,逐漸出現焦慮反應行為,試著見好就收,試踩煞車,放鬆一下,等待下次的討論。
- Jul 20 Sun 2008 22:57
選擇性緘默之異想世界/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妳的聲音是否被女巫下咒語&*※#&◎<,是否被收服在水晶球下。
- 奇妙的是,當太陽神出來,妳的聲音就像雲煙般消聲匿跡在校園中,直到月亮女神出現後,妳美妙及宏亮的聲音才又會再度在您信任、安全的家中出現。
- 白晝時,想說但又不敢說,欲開口但又雙唇緊閉,既矛盾且焦慮的情緒在妳的內心澎湃,這使得妳的沉默之聲常常左右為難,最後終究又選擇保持寧靜。
- 開口說話那一剎那,就像雙腳站立在高聳、迎風的老鷹之柱上,是需要勇氣,而且是101倍的勇氣。
- 當深入自我覺察時,妳會發現,說話的恐懼有時來自至於內心的過度專注、放大、扭曲,有時就像被自己的黑影所驚嚇。
- 當發現黑影其實只是自己的影子,當瞭解恐懼多數來自於自己的放大。
- 試著讓自己的聲音在校園中,在人群中,輕輕流出,妳會發現一股自在放鬆會從內心底緩緩上升。
- 就如同選擇這個字,說與不說總在一念之間。無關女巫,無關太陽,無關月亮。
- May 14 Wed 2008 21:35
選擇性緘默症處理的五點困境/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大人急著要她/他開口說話。對於說話感到焦慮的選擇性緘默學童,如此很容易適得其反。您愈急著要她開口,她/他反而愈退怯而持續保持緘默。
- 與時間的拔河與拉扯。在處理選擇性緘默症的學童有一項相當關鍵的指標,亦即孩子當下的年齡大小。對於已屆中、高年級的學童,在被接受協助的意願及態度上常顯得更加抗拒,也著實增加處理的難度。
- 自我設定不說話。選擇性緘默症的學童,在班上長期的不說話,已讓同學漸漸習慣她安靜的存在。愈是處於如此的狀況,這些孩子愈容易自我設定自己在班上是不會說話、不該說話、不能說話,使得如此的緊箍咒深深讓她/他始終陷於緘默。
- 同儕互動的過與不及。有些選擇性緘默學童能幸運地獲得同學的接納與互動,多數的同學為了使她/他願意開口說話,有時反而會過於將她/他視為年幼的小朋友予以呵護或過度保護。同學的熱切之情難以拿捏,有時反而使選擇性緘默學童過度依賴或持續習慣於如此的沉默之境。
- 各項協助缺乏整合。將選擇性緘默視為一種焦慮,當運用系統減敏感及漸進式實地演練,在訓練過程中是一場瞬息萬變的助人藝術,在刺激的給予與進退之間的拿捏往往須恰到好處。這當中是須要有一整合的角色與樞紐,以避免各項協助處於單向道,而使輔導與治療失去成效。
- Apr 26 Sat 2008 20:35
選擇性緘默症~說話:不能承受之重/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怕說話會被別人笑。
- 怕說話別人聽不懂。
- 怕說話別人聽不清楚。
- 怕別人不想聽。
- 怕說話被別人聽到。
- 怕說話後別人繼續問。
- 不說話別人不會問。
- 不知道說什麼。
- 怕自己說錯話。
- 怕說話後別人出現不好的反應。
- 別人認定自己不會說話。
- 不說話,是對自己的承諾及約定。
- 不想說。
- 不知不覺就不敢說話。
- 怕說話聲音太小別人聽不到。
- 莫名的恐懼、害怕、焦慮,說不出任何理由。
- 對於選擇性緘默症孩童而言,在不說話的背後,每位小朋友都有心中不能承受之重。
- 當您的孩子在家中願意與您說話,嘗試引導孩子練習察覺自己緘默的可能成因,或許從這些不合理的想法中能找出破解緘默之鑰。
Photo:Philippe Put , CC Licensed.
- Apr 03 Thu 2008 17:12
辨識選擇性緘默兒童在班上的進步指標/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協助選擇性緘默症兒童的最佳方式,建議是以校園為主要的訓練地點,同時整合相關老師(例如導師、資源班老師、認輔老師、科任老師等)、班級同儕、父母及專業團隊人員(例如臨床心理師、語言治療師等)的共同合作,如此的超完美組合將是對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一項大利多。以下列出幾項觀察指標(依每位孩子的狀況而有不同程度的考量),提供給班級老師參考,以進一步判斷孩子在如此通力合作下的進步概況,及做為後續修正及調整策略的參考。
- 從眼神迴避至眼神注視。
- 臉部表情僵硬至臉部表情放鬆。
- 從不敢微笑至笑出聲。
- 從動作反應小至動作反應大。
- 從動作反應慢至動作反應快。
- 態度被動至態度主動。
- 完全緘默嘴巴緊閉至嘴巴微張。
- 完全緘默沒有聲音至出現氣音。
- 說話音量從微弱小聲至大聲。
- 說話使用詞彙量少至使用詞彙量多。
- 說話斷斷續續至說出連貫、組織的詞句。
- 從僅敢朗讀課本至敢面對他人說話。
- 從回答封閉式問話至能回答開放式問句。
- 說話從僅敢在一人面前說話至多人說話(人數逐漸增加)。
- 說話地點從僅敢在某一場合說話(例如校園角落)至能夠在較多場合說話(例如教室內、走廊上)。
- Feb 12 Tue 2008 23:41
協助選擇性緘默兒童表達內在想法的7點建議/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當選擇性緘默症兒童在班上持續保持緘默、不說話時,為使其焦慮情緒能獲得適度的舒解,下列 7點建議提供給您參考。(運用前提:孩子具備符合她年齡水準的閱讀及書寫能力,同時視其互動意願及緘默程度而有所差異)
- 鼓勵孩子透過書寫心情小日記的方式,將自己白天在學校的心情記錄下來。
- 鼓勵孩子以繪畫的方式,透過不同的色彩或繪畫內容,表達出自己的情緒與感受。
- 選擇適當的繪本內容(例如與害羞、焦慮、適應等有關的主題),透過閱讀及解說的方式,讓孩子從中感受自己與繪本角色的關係。
- 協助孩子以編寫故事的方式,以自己(緘默不說話的小女孩)或擬人化動物(焦慮害羞的小白兔)做為主角,透過角色的對話及情節的舖成,將情緒反應投射在故事內容上,同時可以自由編寫故事結局(或多種版本的結局)。
- 由老師設定一些說話情境的問題,鼓勵孩子以選擇作答的方式回應,例如 "你在教室不說話是(1)不敢說話 (2)不喜歡說話 (3)怕說錯話 (4)怕被對方笑 (5)怕對方聽不清楚自己的聲音 (6)不知道與對方說什麼等。
- 主動幫孩子將內在想法及感覺說出來,例如 "老師知道你很想跟同學說說話,但說話這件事似乎會讓你感到很不自在。
- 當孩子在家中較無說話及表達上的焦慮時,建議父母嘗試在家引導她察覺自己在班上的緘默行為,及自己所出現的焦慮是否合理,並共同腦力激盪如何增加自己在班上說話的動機。
- Jan 28 Mon 2008 15:06
班級中與選擇性緘默兒童相處的幾項建議/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特別容易出現在女生)所表現出的核心問題,主要在於在家中的語言表現及說話行為無明顯異樣,但是在一般人預期孩子該說話的情境(例如學校或公共場所)卻選擇緘默、不說話。這些孩子特別容易在人際互動情境上出現適應問題,縱使僅是小小的改變,其表現方式常傾向於逃避、退縮、緘默等焦慮反應。
- 以教室適應為例:
- 與選擇性緘默孩子相處的原則,首先在於先避免急於要求她開口說話,特別是在她所感到焦慮、不自在的教室或公共場所的情境。
- 試著在班上觀察孩子較願意接近及互動的同儕(雖然她很有可能仍保持緘默、不說話),做為班上的小天使,並從中建立她在班上較自在的人際圈。
- 班級活動的選擇可優先從非語言,或她所具優勢能力的活動做起,例如能自在在班上參與繪畫課。過程中先讓她願意參與,並從中感到有能力,進而對自己的焦慮情緒能有所控制。
- 當欲在班上進行與開口說話有關的活動,建議可採系統減敏感的方式,逐漸從全班朗讀、整排在座位上朗讀、整組至台上朗讀、逐漸減少人數,甚至於最後只剩她一人進行朗讀(如果她在前面這些階段已經願意開口朗讀)。
- 與選擇性緘默孩子對談時,建議可先從封閉式或選擇式的問答開始切入,從中觀察及記錄她的反應方式,無論是說話音量的大小、使用詞彙的多寡或眼神注視的方式等。
- 另可從孩子所感興趣的話題著手,或請其簡單敘述遊戲規則等,讓其在有把握的說話情境下提昇開口說話的動機。
- 在班上謹慎留意同儕是否對其緘默行為給予標籤印象,如此將降低她開口說話的意願。
- 當孩子願意開口說話時,儘量讓情境順勢自然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