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默在教室裡面不說話,老師不時的鼓勵他「說啊,說啊,老師會等你,慢慢說,不要急,不要怕。說錯,沒關係,我們慢慢來。」「各位小朋友請安靜,我們讓他慢慢說。」「來,好好說。」老師不時的鼓勵著小默,希望他能夠開口說話。

 

但是,當老師越這麼說,小默就越不容易開口,就越來越退縮。時間越拖越久,小默的臉部表情就越來越僵硬,眼神不知道要擺在哪裡,渾身不對勁。

 

這時,小默的肢體動作,就像公仔、雕像一樣,完全不動。這情況讓他顯得更尷尬,不自在,其他同學也顯得不耐煩。「老師,不要再叫小默說了啦,他根本不知道答案是什麼?」「對嗎?他一直不說話,浪費我們上課的時間,幹嘛問他?」

 

 

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語,越是這麼鼓譟,就讓老師越顯得不耐煩。

 

 

「各位小朋友,安靜!你們吵不吵?來小默,你慢慢說,老師一點都不急,你慢慢說。」老師把今天所有的耐心,都全部押住在這一局上。但無奈發現,小默仍然不為所動。

 

說真的,耐心的存量畢竟有限,當老師越是這麼做,小默也就越顯得尷尬。

 

這也是為什麼我非常不建議老師在這個時間點,用這種方式。

 

因為,這時,眾人的目光,焦點都在當事人身上。這讓孩子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說話這件事情。當說話這件事情,開始變成是一件需要過度注意的事,這時孩子就會非常容易放大他的焦慮來源。就像拾起一塊大石頭丟進池塘,所激起的漣漪一樣,不斷地向外擴散,孩子更顯得緘默。

 

或許,孩子的反應,超出你的預期。

 

在你的鼓勵下,孩子開口了。

 

「哇!太棒了,小默開口了,小默開口了。」這時,教室裡響起了一陣如雷掌聲。

 

頓時,眼前剛說話的小默,又開始變得焦慮不安。

 

當孩子自發性的開口說話,對老師來說,這當然是一件非常令人興奮的事。

 

只是,興奮之情,就先擺放在心裡面,不要直接把它反應出來。因為,當我們把它講出來時,選緘孩子又會容易過度的聚焦在說話這件事情上。

 

同樣的,當其他小朋友在旁邊給予鼓勵,也很容易造成當事人過度焦慮而更顯緘默。

 

我相信,老師肯定會有疑問。「他好不容易說出來,難道我們要無視於他的改變嗎?難道我們不需要為這孩子,給予任何肯定嗎?」

 

肯定當然是需要的,只是,這時由誰來肯定?在什麼情境下肯定?將帶來完全不同的效果。

 

這時,我衷心建議,老師可以將孩子開口說話這件事,私底下讓爸媽知道。在告知的過程中,不要選擇在孩子面前說。

 

有時,當老師在孩子面前,跟爸媽提起,他在教室裡開口說話這件事。這時,很容易讓孩子又開始過度的焦慮。

 

面對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其實是一場非常微妙的互動。當我們太過於反應,是很容易造成孩子,更加的焦慮。

 

孩子把注意力擺在什麼地方,這也將決定,孩子的自在程度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同時,也將決定孩子後續開口說話的動機。

 

PhotoHoward Duncan,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