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利點數的累積總是相當吸引人,你可以想像在不斷累積信用卡刷卡所產生的紅利點數,總是讓你對於即將兌換,琳瑯滿目的物品產生無限遐想,對於物質的欲望不斷地被放大、再放大。當然,這也讓我們不知不覺繼續產生刷卡的動力。

這一點,換成我們與孩子之間對於行為與表現之間的約定,也產生了類似的作用。紅利點數、行為契約,在某種程度上,對於孩子的表現多少發揮了它的效果。

只要你做到什麼,表現符合爸媽的期待,我就幫你蓋章、積點,或直接進行獎品的兌換。但是,如果你沒有做到或表現不好,很抱歉你的紅利點數就會被扣抵。甚至於,直接取消、限制你的權利或物品。

然而,這裡我想要提醒的是:在親子關係之間,我們是否存在了太多的「條件」。這些條件,就像價目表、兌換清單或遊戲規則。

每天,我們似乎一直陷入這種「條件模式」中,樂此不疲或無法自拔。
「媽媽,你有答應我,今天我在學校如果乖乖的,老師蓋了章,回家就會讓我玩手機喲。」
「哥哥,你這次只要國語、數學考試考一百,我就帶你去玩具反斗城,買玩具給你。」
「聽好喔,你再不聽話,今天回家就不要給我看電視。」
「姊姊,你把功課寫完,我就讓你用LINE。」
……
類似的對話,我想你可以無限延伸。

你是否發現,我們與孩子之間的一來一往,似乎充斥著如此的「條件」,各式各樣的「條件」。我們不斷向孩子要求,孩子不斷向我們索求。我們不段條件來、條件去。在這之間,似乎少了些「無條件式」的關愛與互動。

當然,我還是必須再次強調,條件(獎勵與懲罰的執行設定)與紅利點數(行為表現的累積,以作為後續獎勵的兌換)的使用,有其階段性的任務與強效作用。對於相對缺乏內在動機的孩子,外在的獎勵是十足有吸引力的。

但條件使用過多,有礙親子關係的發展。這一點,請謹慎。因為太多的條件,有時只讓孩子注意到眼前可以兌換的物品或權利。而往往忽略了,去感受你可能對他的愛、關心與關注。
 
當親子之間無條件,你是否可以與孩子自然而然相處下去?孩子的行為與表現是否能夠自發性地出現?這一點,就留待你想一想喲。


 
Photo:Philippe Put ,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