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聳肩,還是聳肩。
當你和孩子說話,詢問過程中,發現孩子不時的聳肩。他清楚地向你表達,我不知道。
但是你發現,話一問完,孩子不假思索,馬上聳肩。
到底是真不知,還是假不知?還是只要一聳肩,就可以立即中斷大人的問話,讓大人問不下去?
先想一想,我們問孩子的用意,或許在於想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事情的緣由、經過等細節,想要對孩子進一步的了解。
但為何孩子總是秒聳肩?動作回應之快,令人懷疑面對大人的提問,已成了制式的動作反應,連想都不用想。
反正,聳肩,就對了。
當你想確認孩子聳肩表達不知道,是否是因態度、意願這件事?
至少平時,你曾發現孩子對於類似的問題,曾經有詳細的回應,或者對其他人的類似提問,曾有所反應。
孩子有回應的能力,只是此時此刻,孩子聳肩,不想回答你。
如果孩子知道怎麼說,卻因為消極反抗而不願意說,選擇以聳肩來作為回應。
這時是讓我們回過來思考,彼此的關係似乎需要重新調整、修正。或者回答對於孩子來說是否是利多?還是多說無益?
但當孩子對於問題的回應,總是自動化的以聳肩來表達,這時反而會讓人擔心孩子是否不想思考,不願意思考,不喜歡思考,不能思考。
這樣不思考的慣性,是一種危機。
長期的不思考,久而久之,孩子還真的會變得越來越不能思考。
這對於孩子的成長,絕對不會是一件好事。
特別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孩子,對於問題總是不太能思考,也不愛思考。
當思考不周延,不嚴謹,總是讓ADHD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校園學習裡,人際關係之間,很難從錯誤中學到經驗,反覆出了錯。
當和孩子在對話中,反覆以聳肩表示不知道,這時我會先回應「不知道,才要問你」。
這麼回答的前提是,你研判孩子對於提問根本想都沒有想,就直接以聳肩來表達,以作為逃避。
如果孩子很無奈地回你「我就是不知道」。這時,我們可以先將問題的可能答案說一遍,之後再讓孩子跟著我們所說的內容,再回覆一次。
讓孩子先練習複製、貼上,先讓孩子背誦下來可能的答案。隨後,我們可以再將問題再問一次。
依此類推,反覆進行。
ADHD孩子除了輸入之外,對於問題答案的輸出非常的重要。別讓孩子只是聽我們怎麼說,關鍵在於讓孩子多練習表達。
Photo:TJENA,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