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是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第一屆學生(81/9-83/6),當時碩士論文進行的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與同儕之遊戲行為研究》。
 
30年前,ADHD尚未被納入特殊教育法,不屬於特教法保障的身心障礙學生,得不到任何的特教資源與協助。
 
那些年,除了聽障、視障、腦性麻痺、智能障礙、自閉症較被關注外,ADHD孩子很是被忽略,且不友善的對待。
 
ADHD孩子在教室裡總是讓老師感到頭痛,時不時的抱怨,甚至於被要求轉學。
 
當年論文主題會選擇以ADHD為關注對象,主要的理由在於當時發現ADHD孩子的可塑性非常的高。
 
我相信,透過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將可以有效的來協助這些孩子。
 
那些年,自己非常熟悉的一部電影,由派屈克.史威茲(Patrick Swayze)和黛咪.摩爾(Demi Moore)主演的《第六感生死戀》(Ghost, 1990)。
 
每回,在進行論文的過程中,腦海裡面就會浮現出那一幕,在《Unchained Melody》優美的歌聲與動人的旋律下,“Oh my love my darling I've hungered for your touch……”男主角從後環抱著女主角捏陶的經典畫面。
 
不時讓我聯想到「可塑性」這三個字,且與ADHD連結在一起。
 
我常想,當這些孩子如果被協助,就能成為一件件完美的陶藝作品。
 
同樣的,當我們漠視了孩子的問題,不給予任何的協助,可塑性高也可能帶來毀滅性的破壞,讓ADHD孩子變成一塊又一塊的碎土。
 
許多的事,事在人為。
 
如果我們對於ADHD孩子只剩下過多的抱怨、批評、指責、謾罵、提醒、糾正。可以確定的是,他的自信心、自尊心很容易墜入深深的谷底。
 
跌深,不見得會反彈。
 
反而,讓孩子充滿了負面的思考,對自我評價越來越低,對自我接納程度越來越差,對自我形象越來越負面。
 
說真的,這一切並非孩子所願。
 
有時,自己常半開玩笑的說,有些ADHD孩子的特質,其實在爸爸媽媽滾床單的那一刹那,一切就確定了。
 
孩子們多希望能夠像一般的同學能夠被友善的接納,能夠符合教室裡大人的期待,好好的坐在位置上,能夠專心的聆聽老師的上課。能夠做好自我控制,維持好的社交與同儕關係。
 
ADHD的問題絕對不是父母管教不當所造成。
 
然而,父母的管教不當,老師的班級經營不友善,卻會對這些孩子的特質、症狀造成更加惡化的影響。
 
我們怎麼看待孩子,孩子就怎麼看待自己。
 
你相信孩子擁有可塑性,孩子就有機會看見他無窮的未來。
 
請珍惜ADHD孩子的可塑性!Photo:studioroman, CC Licensed..jpg
 
Photo:studioroman, CC Licensed.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