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不要再說了⋯⋯」孩子兩隻手摀住耳朵。但令你不解的是,自己根本還沒開口說話,孩子是否反應過度了?

 

面對眼前孩子所呈現出來的行為,我總是問著自己,這個行為到底在告訴我什麼訊息?

 

這麼想,好處在於,讓我們有想要了解孩子的動機,而不會受制於孩子的行為表現,而讓自己有了情緒。

 

或還沒有弄清楚原因,就馬上採取行動下去。無論是處罰、威脅⋯⋯

 

孩子為什麼本能的,對於大人的說話(還不一定是問話),二話不說,馬上做出摀住耳朵的行為?

 

在這當下,是否提醒著我們,在孩子身旁的大人,總是不時的嘮叨、批評、指責、糾正、謾罵、數落⋯⋯

 

造成孩子對於大人的開口說話,馬上做出刺激、反應的連結,以偏概全的認為,你們大人開口說話就是千篇一律,盡是負面語言。

 

沒有人愛聽的,沒有人受得了,總是被灌注這充滿負面毒素的言語。

 

孩子心裡的代謝能力,調節負向語言的能力,沒那麼強的足以應付、消化。

 

每天來點負能量,沒有人受得了的。

 

雖然我們大人有話要說,孩子如果照規矩來做,做了該做的事,表現應該有的表現,那麼我們大人就不需要說。

 

但我們真的相信,當自己這麼說,自己這麼的數落,孩子真的能夠有所好的改變嗎?

 

這一點,我保留。

 

先不談有可能的好的改變,倒是存在著許多親子之間、師生之間,關係的裂痕。

 

孩子本能的摀住耳朵,或許正在告訴著我們,孩子已經長期經驗了這些令人不適的語言對待。

 

除了「你不要再說了⋯⋯」,有時孩子還伴隨著尖叫,這也在在的傳達出他的抗議,以及心裡的受不了。

 

想一想,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說話內容,是否總是停留在課業上,成績上,生活自理上的要求。如果只是這樣,那麼彼此的對話真的索然無味。

 

別讓孩子對我們大人開口總是感到厭惡,或許是讓我們好好思考,如何和孩子在彼此的興趣、休閒娛樂、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人事物,找到彼此的交集。

 

聊聊共同的話題,有趣的事物,美好的內容,讓彼此的關係充滿著愉悅與欣喜。我相信孩子會漸漸喜歡你。

 

當然這麼做,並非在討好孩子,迎合孩子,而是隨時自我覺察與孩子對話互動的內容,別只是停留在負面的語言洪流中,而讓彼此關係觸礁、滅頂。


 

PhotoMonstera, CC Licens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