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對於過動兒威脅利誘都沒有作用?該罵也罵了,該給的獎賞他也拿了,但是為什麼效果依然有限?這是父母與老師常發出的疑問。

我經常強調一件事:如果過動兒用罵的有用,那今天大概也不會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這診斷的存在。

過動兒的核心問題是在自我控制上有了大狀況,對於規範行為的建立常常有困難,這也是讓大人感到頭痛的地方。

這篇文章讓我們來檢視一般運用獎勵與懲罰常見的迷思及須注意的細節。以期待孩子能夠增加與維持良好的行為,減少不適當行為出現的頻率。

開始之前,先清楚自己期待孩子改變的目標行為是什麼,先聚焦,愈具體愈好。例如安靜的坐在位置上、問問題先舉手、專注老師講話,以此類推。

當目標設定是孩子問問題先舉手,這時請思考在這目標行為出現時,我們給予孩子的回饋、反應是什麼?

由於每個孩子所在乎、在意的事物不盡相同。因此,在運用不同的增強物,例如社會性增強、物質性增強、活動權利增強、代幣(積點、積分),我們就必須清楚知道對於孩子的作用是什麼?當過動兒對於你的微笑很在乎,對於你的當面肯定很在意,這時社會性增強就能夠發揮它的作用。

我非常不建議以懲罰的方式來威脅孩子,例如「上課再講話,我就不准你下課。」有些老師發現偶爾用威脅的方式,似乎能達到短暫的效果。沒錯,甚至於只是發揮幾分鐘的作用而已。有時,孩子心一橫「既然你不讓我下課,乾脆我就繼續講話。」

對於過動兒來說,他需要立即性的增強。例如當好的行為一出現,他立即就獲得該有的回饋。這種現象很像線上打遊戲一樣,分數立即顯現。

我們運用增強的原理,透過獎勵的方式,在於強化孩子出現我們所預期的行為,並期待這些行為能夠長時間維持下去。

但獎勵的胡蘿蔔吃多了,對於孩子來說,久了也會反胃。

就以一般父母最常使用的一種方式,「你功課寫完,我讓你玩手機。」這時,我們期待孩子寫完作業的行為產生,但是驅動孩子寫作業的動力卻是玩手機這件事。

沒錯,親子之間也嘗了甜頭一段時間,但緊接著副作用就是孩子不斷的跟你討價還價。例如要求增加玩手機的時間,或者乾脆告訴你「他不想寫作業。」因為他現在也不想要玩手機,所以可以不寫作業。

這時,奬勵卻帶來副作用。長期的使用獎勵,讓我們忽略把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情拉回到他對自己份內事務的負責,或學習的成就感上。

要讓奬勵達到應有的效果,在進行的過程中,當孩子的行為逐漸穩定了。這時是需要逐漸將這項奬勵、增強逐漸的消退或進行變化。例如原先寫完功課玩手機30分鐘,經過一、兩個禮拜之後,改降為寫完功課只能玩15分鐘。甚至於,最後寫完功課,什麼獎勵都沒有。因為,這本來就是孩子應該有的責任。

逐步運用與拿捏增強物的時間、頻率、強度,是一門科學也是藝術。這需要你不斷的演練,並觀察當中孩子行為的變化,再進行調整與修正。 

前面提到,有些大人認為都罵了這麼多次,為什麼還是沒有作用?這裡我們可以停下來思考「為什麼罵孩子就有作用?孩子的好行為就會出現?」除非這責罵對孩子來說,發揮了嫌惡刺激的效果。

例如孩子非常厭惡被罵,為了迴避被你責駡,索性把不適當的行為移除。但如果責罵對於孩子來講,不痛不癢。當然,你所期待孩子行為改變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在此提醒自己,不當行為的消除並不等同於好行為就會產生。例如當過動兒不再干擾上課說話,並不等同於他就學會保持安靜。這時,他的行為可能就轉向低頭玩指尖陀螺或滑手機。

在使用獎勵與懲罰之餘,請不要忽略孩子出現該行為背後的原因。避免僅將注意力關注在行為的表象,而忽略了那看不見的內在認知、想法與動機。


PhotoAlex Grech,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