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問一件事情,「身為一位老師,你是否期待孩子在畢業之後,也許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再回來學校看自己。」
當孩子還記得你,記得你對他的好,而且孩子也因此變得更好。這對老師來說,會是一項很大的成就感。
有時候我們自己回想,在過往的求學過程中,還讓自己記得的老師,印象深刻的老師,或想要對他說聲謝謝的老師,應該不會只是局限在只教我們國、英、數、社、自這些內容的老師。
演講中,我經常強調一件事情,老師是無法被取代的。
特別是當老師,在教學中,除了基本的國、英、數、社、自之外,如果願意與孩子分享一些生活經驗,對於週遭事物的看法,陪伴孩子面對校園生活的壓力,或關心孩子的情緒、感情與人際等。當你和孩子分享、關注這些課本外的事物,孩子將受到你強烈的影響。
老師真的不要忽略自己的影響力。特別是同一句話,有時候,老師說,和爸媽講,對於孩子來講,可能會產生完全不一樣的效果。回想,那些年,曾經改變我們的老師,也許只是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關心,一個微笑,都足以讓孩子在求學的生命之中,遇到生命中的貴人。
或許,你會說這是輔導或資源班老師在做的事。自己又不是住海邊,哪管那麼大?聽起來似乎有些道理。但老師的角色,真的不需要如此自我設限。
我常常講一件事情,我們的教育總是在於強調,孩子以後過好生活,而忽略了教孩子如何好好過生活。
讓自己有好成績,也許對未來多了些選擇的機會。但教育不應該只是期待孩子在課業上獲得好成績,考上好學校,入社會後,賺大錢,過好生活。如果我們讓孩子慢慢學會細細品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事物,讓孩子好好懂得對待自己,對待生活周遭的他人,以及關注周圍的事物,孩子也能學會好好過日子。
對於教育,我們真的不要給自己框架住了,不要被自己設限了。
一個孩子,除了學科,其實他仍然需要情緒管理、挫折忍受力、人際關係、社交技巧,以及壓力因應與調適能力。這些能力,孩子沒有辦法自學就通,它依然需要有比較成熟的老師、父母給予協助以及引導。
試試看,只要我們願意撥出一些些時間,破除自己的框架,這時所達到的成效以及改變,一定會超出您的想像。
我相信,老師,無法被取代。
Photo:Nebraska Oddfish,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