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班上有特殊生,在第一時間,對於老師來說,在心裡上難免有些(甚至於強烈)感到焦慮、不安、苦惱與不知所措。特別是,當校園裡的支持系統並非那麼完善時,在第一線的老師們,縱使想要對眼前這些孩子的「融合」做些努力。往往也心有餘而力不足,或者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我一直認為特殊教育是一種「預防」的概念。當孩子經過不同領域的鑑定之後,無論是醫療診斷或是特殊教育學生身分的鑑定。在我們知道這些孩子的診斷,無論是身心障礙裡的智能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身體病弱、情緒行為障礙、學習障礙、多重障礙、自閉症、發展遲緩或其他障礙等。當然,也包括資賦優異的孩子。

在演講過程中,我常常分享一件事「當你知道什麼是亞斯伯格症,並不等同於知道該如何與亞斯伯格症相處。然而,當我並不清楚亞斯伯格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更別想要幫助他。」基於專業倫理,我甚至於認為「如果老師對於亞斯伯格症不了解,那最好先不要碰他。」

當然,這話說的強烈,但卻也現實。會如此反映,主要的癥結點在於,對於診斷的「無知」「認識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在和他互動當下,不知不覺會「誤踩」許多的地雷。

踩地雷,並不可怕。但是重點在於,當我們腳踩了地雷卻不知道。這時,這群特殊需求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反應,將不時被掀起波浪。引爆,再引爆。歇斯底里,情緒激動,而一發不可收拾。

這時,在融合前,對於親師最基本的功課就在於對班上這些孩子障礙類別的認識。例如當班上有自閉症孩子,那麼老師對於自閉症的身心特質是否有基礎的概念。同時,教室裡如果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那我是否已花時間與心思去了解。

診斷是一種溝通,這是我經常分享的一種概念。診斷,並非是一種讓我們用來推卸責任的標籤。因為他是ADHD,所以就只好……。因為他是自閉症,所以只能……。診斷是一種讓我們可以合理的來理解、認識眼前具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他的身心特質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同時,在了解的情況下,如何針對不同的情境與狀況,而給予不同的協助。這些協助,包括親職教養與班級經營等。

融合之前,請先啟動對於障礙的認識,一種最基本的概念與認識。


Photo:Philippe Put ,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