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蓮你動作快一點,每次動作都慢吞吞的,你看姐姐都已經穿好衣服,在門口等你了。」
「好啦,不要老是在催我,你越催,我就越急。媽媽,你有沒有看到我的便當盒?」
「我昨天晚上不是跟你說,早一點,把便當盒放在書包旁邊,怎麼老是講不聽?奇怪,姐姐都沒有你這種毛病,怎麼兩個姐妹差那麼多?」
「姐姐,姐姐,姐姐,每次你開口、閉口都只會稱讚姐姐,就只會念我。」
「我不念你,念誰?你看姐姐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得好好的,根本不用媽媽提醒,你的便當盒找到了沒?」
小蓮擺著一張臉,手上提著從廚房找到的便當盒,悶悶不樂的走到門口,嘴巴碎碎念著。
「你又怎麼了?你看人家姐姐……」媽媽話還沒說完,小蓮突然嘶吼叫著「不要再說姐姐了!」。
頓時,讓一旁的姐姐既尷尬,也納悶了起來。
人與人的比較很自然,我們也很容易視為理所當然。
在生活中,課業上,團體裡,比賽中,甚至於在未來的工作,各領域或社會上,比較無所不在。
但「比較」讓孩子討厭的是,每回家中爸媽開口、閉口都是說著,「你看姐姐……」「你看哥哥……」「你看弟弟……」「你看妹妹……」。這些話,聽在當事人的耳朵裡,很不是滋味。
當父母老是在手足之間比較著,很容易讓孩子的目光盡往自己的缺點、限制、不如人的地方猛瞧,看著看著,頓時發現自己果然不如人,也讓自己感到落寞、消沉。
當孩子總是被比較,久而久之,孩子也看不見自己的好。因為從爸媽的口中,盡是兄弟姐妹的好,而自己卻老是做不到。
這種被比下去的感覺,沒有人愛的。這種比較次數一多,也讓孩子改變了看待自己的方式。
同時,當爸媽在手足之間的比較,說多了,也讓孩子敏感了起來。甚至於,爸媽還沒開口,孩子就很容易激動的脫口,「你不要再說了!」因為孩子已經可以預期,當你開口之後,絕對沒有好話說。
或許,父母有所微詞,嚷嚷著說,「讓孩子有機會把手足的表現視為榜樣,有機會改變,這到底有什麼不可?」
雖然孩子得面對自己的弱點、限制、不足,這無庸置疑。然而,關鍵在於,當我們要說這些「比較」的內容,是否也可以多看看孩子所擁有的能力,平衡一下,讓酸鹼綜合一下。
讓孩子知道,或許我在A的能力有待改善,但在 B、C方面卻是自己所擅長,感到驕傲的所在。
「你看姐姐……」「你看哥哥……」「你看弟弟……」「你看妹妹……」當我們下回又很自然的想要對眼前的孩子這麼說。
請暫時停一下,自我覺察,這些「比較」的話別再多說。
否則,哪天孩子有樣學樣,照樣造句對你說,「你看隔壁阿姨……」「你看同學的爸爸……」說著說著,讓你也被比了下去。
肯定孩子別吝嗇,讓「比較」適可而止。
Photo:Mandyme27, CC Licensed.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