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什麼你可以滑手機,我就不行?」

 

「拜託,我是大人耶,更何況我是爸爸。」

 

「爸爸又怎樣?哪有人說,大人就可以,小朋友就不行,一點都沒有道理。」

 

「我可是工作一整天了,辛苦一整天,累了一整天,總該有放鬆的時候吧。」

 

「我們當小學生也一樣啊,上課一整天,又去安親班,寫完功課,放學回來也忙了一整天,也辛苦了一整天,也累了一整天,也得有放鬆的時候啊。」

 

「你這孩子真的很愛頂嘴,我滑個手機,你的意見怎麼那麼多啊?」

 

「你們大人還不是一樣,我們小孩滑個手機,你們也不需要管那麼多。」

 

「你這孩子再給我囉嗦,小心我……。」爸爸說著說著,硬是把話吞了下去。

 

「小心我怎樣啊?是否又想要打我,你們就是這樣,大人打小孩可以,小孩打小孩就不行,真的是雙重標準。」

 

爸爸被孩子這麼一說,火氣整個衝上腦門,但臉上又感到羞愧。說真的,怎麼覺得孩子講的好像也蠻有道理的,頓時讓自己不知道該如何接下去。

 

親子關係有許多簡單的道理(雖然不容易做到),當我們大人不希望孩子做某件事,那麼我們自己就不要做。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表現出某副模樣,那我們自己就好好做出榜樣。

 

對孩子來說,模仿大人的言行舉止是最安全不過的事。

 

很簡單,複製,貼上。

 

只是孩子發現,爸媽總是對於自己的行為,有許多的理由跟藉口。但孩子反映出來,卻叫自己別囉嗦。

 

或許,我們為人父母有些微詞,再怎麼樣我們是爸媽,是大人,更何況我們為這個家庭的家事、工作努力、付出這麼多,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孩子幹嘛管那麼多?

 

聽起來似乎沒錯,然而,關鍵就在這裡了。

 

當大人在努力、付出,對自己負責之後,換來的是自主,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樣的自由,看在孩子的眼裡好生羨慕。

 

沒錯,大人要有所得,總是得要先付出。這一點,我們是可以讓孩子明瞭。

 

只是,當我們看待孩子的付出時,那孩子又該有什麼樣的得呢?

 

我們不需要和孩子爭辯,我是爸媽有什麼不可以?這樣的說服力倒是弱了許多。

 

我想,還是回到前面的那些話,如果我們期待孩子怎麼表現,那麼我們自己就怎麼做。

 

就如同當我們想要放鬆,或許我們有許多的選擇,當然滑手機,上網打怪,也都是選擇之一,只是避免成為唯一。

 

否則看在孩子眼裡,他也可以如法泡製。因為,這是我們傳遞給他的信息。

 

無論如何,身教大於言教,大於和孩子爭辯。

 

別忘了,我們的所作所為,孩子一切看在眼裡。


 

PhotoSchmid-Reportagen, CC Licens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