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你到底在搞什麼?」媽媽右手順勢朝著妹妹的臉頰,一掌巴了過去。

 

「不想吃就不要買!是誰叫你把能吃的東西丟在地上?」

 

眼看著孩子咬了一口的熱狗,就這樣掉了下去,番茄醬也沾了一身都是,美食街上,媽媽怒視著。

 

妹妹強忍著淚水,左手撫著紅紅的臉頰。

 

「我警告你,下次如果再這樣,你就不要給我出來!」

 

這一幕,引來周圍人的目光,在一旁指指點點。

 

媽媽已經分不清楚,這些指指點點到底是對自己,還是對孩子?反正就是一整個感到羞愧,難堪,丟臉。

 

之二

 

「你再吵吵看!我們出門前,不是已經說好了嗎?這次就只能買一個,再吵?就什麼都不要買。」

 

爸爸板著臉,警告著在櫃台前排隊的哥哥。

 

「你給我想清楚,把另外一個拿回去放。」

 

「可是,我兩個都很想要。」孩子微弱的說著。

 

爸爸拉高了音量,「你是聽不懂,是不是?我再給你三秒鐘,你再不放回去的話,我們就馬上離開。」

 

排在後面的大叔瞧著孩子,露出一臉同情與無奈,似乎也在點醒著他,「聽話吧,不然什麼就都沒有了。」

 

在公共場所我們很容易目睹,大人「就地」處理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就像在家裡管教一般,不顧一切,板著臉,拉高音量,恐嚇、威脅,或動起手來。

 

這一點,總是讓我很納悶,是爸媽視若無睹,不管他人的存在,一切自然而然。還是父母生氣到,失去了理智,忘了身旁眾人的圍觀。

 

從大人指責的口吻,聽得出來,一切都歸咎於孩子的錯,引來我們心中這把怒火。無論是浪費東西,吵鬧,或是不遵守出門前的約定。

 

雖然任何的情緒都有存在的必要,只是我們總得好好想想,這時生氣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倒是,我們在處理眼前孩子的問題,是否多少也得顧慮到孩子的面子?否則,在眾人面前,我們讓他難堪,說真的,對孩子心裡的感受,自我的評價與自尊心的培養,也絕非好事。

 

我時常提醒,出門在外,有兩個地方為人父母得要先想想與找找。

 

一個是解決生理需求的廁所,一個是較少刺激干擾,以做為處理孩子情緒行為問題,或父母管教的地方。也許是人少的角落,或樓梯間,或空曠無人的所在。當然,回到家,再處理也可以。

 

至少,在這過程中,自己遭受圍觀的壓力會比較少一些,孩子也可以減少他人異樣的眼光。同時,少了干擾刺激也讓自己燃起的憤怒情緒可以緩和一些。

 

真的,不要在眾人面前處理小孩,修理小孩,這真的是不智之舉。這麼做,後勁很強的,殺傷力很重的,副作用很大的。

 

除了讓孩子感到羞愧,說真的,當我們不給孩子面子,有一天,孩子也不會給我們面子的。

 

別忘了,孩子會長大,我們會老,角色互換,相遇得到。我們怎麼對待他,他就怎麼回饋給我們。


 
Phototobbo, CC Licens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