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親子溝通 (6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臉書上,我常愛稱是「史上最愛移動的心理師」。感恩,各地鄉親的支持與愛護,除了讓自己有機會分享外,也一步一腳印地體驗各鄉鎮市的生活與人事物。這一點,看在我三個孩子的眼中,好生羨慕。


因為,爸爸可以邊上班,邊玩。(哈!孩子還會補充說,你說話人家還會給你拍拍手,幫你出車錢,請你吃便當)
好吧!玩這件事,就不要讓我這爸爸「獨樂樂」,大家一起「眾樂樂」。


愛玩,不落人後。


畢竟,生活的體驗,仍然需要孩子們親自去感受那五感(視、聽、觸、嗅、味)的刺激,及人與人的真實接觸。因此,只要時間一允許,玩這件事,就會由我這爸爸率先吹起號角,往近往遠,出發。


在每個家庭裡,我想爸媽或許可以帶頭玩。甚至於,和孩子較勁誰比較愛玩。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午從有很多U-Bike的市府轉運站,搭乘首都客運回宜蘭的路途。在FB的塗鴉牆上,看了這一則在《自由時報》的訊息:〈北部〉宜縣推U-Bike 明年宜市先試辦。

對於生活在宜蘭市的我來說,這則地方上的小小新聞,卻在心裡盪起大大的漣漪。一則欣喜,未來在蘭陽平原的移動上,有了新的選擇。另外,卻也在心中浮現起,在宜蘭生活的孩子的那股——韌性。融入自然生活,不畏周遭挑戰的「勁」

嗯,就以雨中撐傘騎腳踏車為例,這樣的功力,及抗壓性,在許多宜蘭的學子身上,是很司空見慣。這一點,剛剛在雨中騎摩托車回家的路上,很自然地就看見一旁學生撐傘的踩踏。(謎之音:先前還曾在宜蘭河畔,環河路上,遇見兩位高中生騎兩台腳踏車,共撐一把傘上學的經典畫面。但危險動作,請勿模仿。)

當然,這也讓我思索一件事。放手,有多少父母願意放手讓孩子獨自上下學,不畏風寒雨淋。但我可以確定一件事,除了安全的考量之外,當孩子在雨中,穿著制服、背著書包,騎車往學校。這樣的經驗值,可以確確實實地,完全屬於這個孩子

適度放手,在孩子成長的路途上。這屬於他成長的權利。U-Bike 在蘭陽平原上,開始想像。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敏感特殊兒手足的細膩感受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喂!請問小龍媽在家嗎?」「你打錯了,我家沒有這個人。」「請問這裡的電話是不是2985XXXX」「對,但是我家沒這個人。」小鳳不悅地用力將話筒掛上,板著臉回到房間,把門重重甩上。

「喂!請問是小龍媽嗎?」「你好,我是。請問是……」「嗨,我是Tony媽啦!之前和你家小龍一起在醫院做早療的那個Tony媽啦!」「哈!原來是Tony媽啊!好久不見,你的聲音我都快認不出來了。」小龍媽愉悅地回著。

「你家Tony最近狀況怎樣?」小龍媽貼心問著。「唉呦,還不是那樣子。你知道的,自閉症孩子的自我刺激總是讓人頭痛、招架不住的。不像你家小龍進步那麼多啦!令人羨慕……」兩個媽媽在電話裡熱絡地討論著。

這時,只見小鳳在房門後,透過門縫,嘟嚷著嘴,雙眼瞪視講著手機的媽媽背影。可以感受到,小鳳的一股怒氣正持續醞釀中。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國二生之死: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當穿著制服的孩子,決定把腳踏車停在公園的山坡下。生命在那一瞬間,他似乎做出了選擇。或許,在當下,腦海裡,孩子可能也別無選擇。這種感受,或許無助、或許害怕、或許恐懼、或許心如止水。當然這一段路,最後走來一定很是孤單。

假如孩子決定走回停靠的腳踏車,假如他再度跨騎在上面,假如他決定往學校的方向騎去。假如……

要讓如此的假如實現,除非在當下一念之間,閃過。

但這一念之間的逆轉,在孩子獨自一個人面對時,是需要有很強勁的正向念頭,使勁地與腦海裡的負向思緒對抗,一場生死之間的頑強對抗。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孩子做錯事不承認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是誰忘了關水龍頭?」媽媽在浴室裡大聲咆哮著。

客廳裡,兩兄妹鴉雀無聲。

「哥哥,是不是你忘了關?」媽媽走出浴室,哥哥猛搖頭。「妹妹,是不是你?」媽媽一轉頭,妹妹直揮手「不是我!不是我!」

「嗯,那見鬼了!不是哥哥,也不是妹妹,那難道會是我?」(難道這是初老的症狀)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頂嘴:爸媽是最好的教練?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為什麼你老是聽不懂,總是要我再說一遍?」「很奇怪耶,自己不會說,還怪人家聽不懂?更何況,說沒用,幹嘛老愛說。」「你以為我愛說?喜歡說那麼多遍?說話不會累?」「我可從來沒要叫你說喔!是你自己愛說,累可不要怪別人。」

「你如果好好做,我根本就不用說。」「你不說,或許我自己就會好好做。」「騙誰?連我說了你都不會做,更何況我不說。」「但重點是,你明明知道說沒用!」「所以,你才害我一直說。」「拜託,自己愛說又愛怪別人!」

「你如果好好做,我根本就不用說。」「拜託,又來了!又再繞圈圈了。」「什麼繞圈圈?你這孩子真的很愛頂嘴耶!」「還不是都被你練出來的,你不說,我根本懶得回!」「什麼我練出來的?愛頂嘴還怪在我頭上?」「啊!不然勒?」

「你這孩子知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拜託,我才要問你這當媽媽的,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念什麼!」「念什麼?還不是你老是聽不懂,才讓我一直念、一直念,你以為我愛念啊!」「天啊!不要再繞圈圈,你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很無聊耶!浪費時間。」「什麼無聊?浪費時間?」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享,親子之間的美好在發生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在親子之間,我們彼此了解什麼?

你可以試著回想一天裡,自己與孩子見面時的對話是什麼?就以放學回家那一刻,你是否發現自己總是像個自動報時器,「今天在學校乖不乖?」「考試考得怎樣?」「功課寫了沒?」「有沒有打架?」「今天在學校有沒有發生什麼事情?」等問話。甚至於有些時候,我們板起來臉來像是在作筆錄一樣。如此的對話迴圈,往往讓孩子索然無味、避之唯恐不及。

當然你可能會不以為然地表示,「這些當然要問啊!不問,我怎麼知道孩子今天在學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不問,我怎麼有機會了解他?更何況這些行為、常規、學業表現、人際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啊!」

沒錯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只是,關鍵在於孩子願不願意回答你,或者只是敷衍地回應「有」或「沒有」。親子對話就像便利商店那一句「歡迎光臨」「謝謝光臨」般的制式。

問,多少讓孩子感到壓迫感。特別是,當常常反覆地問著同一個問題,是很容易讓孩子感到厭煩。如果問題又大了一些,例如「今天在學校有沒有發生什麼事情?」如此大哉問,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還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你。當然,最常見的直接回答就是「沒有」,因為這是讓你無法繼續再問下去的好答案。

常與父母分享一句話「扣掉學科、作業、考試,孩子和我們之間還剩下什麼?」當孩子在每日的生活中被所謂的功課充斥,國語、數學、英文等填滿整個腦袋與時間。 有時想想,在如此的氛圍下,每個殊異的孩子就幻化為相同模子的罐頭。更讓人汗顏的是,在如此關係下的孩子,我們又熟悉多少呢?

想一想,最近一次與孩子東南西北無所不談的時間,距離現在有多久?孩子是否願意與我們分享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無論是他們自發性主動的聊,或是被動地回應我們的關心,除了學科、作業、考試之外。

當留意現在的親子關係,往往發現我們不斷地向孩子要求,而孩子則不斷地向我們索求。在這一來一往的交涉、拉鋸中,往往彼此心裡面在想什麼?如何感受?說真的,有時很容易彼此皆空。

「那到底該怎麼問?」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6 點大人壞習慣,小孩子請勿模仿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孩子從大人的身上看到什麼,往往就容易學習做到什麼。孩子總是像一面鏡子,反應著大人們的一舉一動,無論是想法、情緒或行為舉止。

但是大人們卻似乎容易看不見這些。因此,以下6 點大人壞習慣,小孩子請勿模仿。

(1)當孩子在胡鬧發脾氣,大人們也不示弱跟著瞎起哄。

常在演講與諮商中,提醒著父母,當孩子情緒激動、發脾氣,這時你的冷靜、淡定、少刺激,是面對孩子情緒波動的基本原則。當孩子的情緒像海嘯,實在很難在你的嘮叨、囉嗦、講理、指責、糾正,甚至於跟著以牙還牙發起脾氣來,他的心會靜下來。

如果你期待這場胡鬧能夠適時結束,孩子的激動情緒能夠平復。請先讓自己平穩,冷靜以對會是最好的情緒示範。但如果你選擇像地殼板塊碰撞,和孩子的情緒瞎起鬨,那麼一場親子的情緒地震,可以預期即將轟隆轟隆引爆。

(2)當孩子在鬧脾氣須要靜,大人們總是趁勢說個不停。

我常常和父母分享一件事,在處理孩子的情緒時,雖不至於需要翻農民曆,但總得選個良辰吉時。但常常遇到的情況是,父母總是急於在當下就想要「處理」孩子的問題。而這裡的「處理」,大都是想要用說理來解決。

說理,不是不能說,而是要選對時間說。試著先讓孩子的情緒,在時間的醞釀下,先趨於冷靜、緩和。把處理的時間先延宕,屆時再和孩子討論。但與其說理,我想試著反映孩子的情緒先同理。

(3)孩子用打解決問題不行,大人用打解決事情可以。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容許孩子犯錯
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負責心理師)


「不對!不對!你這樣做不對!」「容容,怎麼連這麼簡單的事,你都會做錯?」「不要老是要讓我講那麼多次,你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學會?」「錯」或許讓你討厭,「錯」卻是每個人都會。「錯」你總是不允許它發生,「錯」倒是走向對的必經之路。如果你容許孩子犯錯。


沒錯,要讓大人們平心靜氣來看孩子所犯的錯,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特別是你總覺得孩子怎麼一錯再錯。但是,你對於孩子的錯,拉高嗓門,板起臉孔,緊握拳頭,孩子可能會怕犯錯。但是,怕犯錯,不等於孩子就不會再錯。反而是孩子在擔心、焦慮、畏懼犯錯的情況下,更是容易失去平時應有的表現,而更容易犯錯。



現在,讓我們來思考如何看待「錯」這件事。或許,轉個念,賦予「錯」有如同鑽石般的價值,你將會發現「錯」這件事,讓孩子在生活經驗及成長學習上更加熟練。而「對」或者說「成功」的經驗、符合自己水準的表現就更容易在眼前呈現。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常與父母分享一句話『扣掉學科、作業、考試,孩子和我們之間還剩下什麼?』當孩子在每日的生活中被所謂的正課充斥,國語、數學、英文等填滿整個腦袋與時間。有時想想,在如此的氛圍下,每個殊異的孩子就幻化為相同模子的罐頭。更讓人汗顏的是,在如此關係下的孩子,我們又熟悉多少呢?

    想一想,最近一次與孩子東南西北無所不談的時間,距離現在有多久?孩子是否願意與我們分享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無論是他們自發性主動的聊,或是被動地回應我們的關心,除了學科、作業、考試之外。

    日常生活事物的分享,是需要從我們大人先啟動,當您主動了,當您示範了,如此孩子們在心中才會有個譜,也才能夠逐漸熟悉如此的關係與模式。當我們生澀於如此自我表露,就很難期待孩子願意主動敞開他們的心靈,而主動與我們對話,分享他們的任何想法、感覺與經驗。

     別讓學科、作業、考試這些話題,如同落石般阻礙了您的親子關係。當您現在對於孩子已逐漸感到一絲絲的陌生時,此刻,您真的得靜下心來思索,該如何來鬆動及突破如此的堅硬磐石。在您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之間,除了學科、作業、考試之外,其實還有數之不盡的美好事物等待您的開啟。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孩子我們有多親密?就如同一罐罐香純甜美的蜂蜜滋味一般。
  • 運用各種適合您孩子的想像內容或隱喻來表示彼此的親密感,蜂蜜罐只是其中一例。
  • 透過數量的描述 (1-10),讓孩子練習覺察與重要他人 (父母、老師、兄弟姊妹等) 的情感關係親密度。
  • 如果1罐蜂蜜罐表示非常疏遠陌生,如果10罐蜂蜜罐表示非常親密,當中2.3.4.5.6.7.8.9依次為親密程度。
  • 問問孩子:『你與爸爸的親密感是幾罐蜂蜜罐?』。
  • 問問孩子:『你與媽媽的親密感是幾罐蜂蜜罐?』。
  • 當孩子回應與您的蜂蜜罐只有3罐?試著問孩子或自己,要如何做?彼此的蜂蜜罐才會增加為4罐、5罐,甚至於更多。
  • 親密關係常常需要自我檢視,無論是大人,無論是孩子,一切就從打開內心的蜂蜜罐開始吧!
  • 部落文章延伸閱讀:
  • 情緒反應強度分級
  • 12345:用數字讓孩子學習察覺自己的改變
  • 12345之後:如何做?
  • 開心果遇見生氣丸子
  • 同儕美味關係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開學後,我擔心,利他能?專思達?服藥不服藥?
  • 開學後,我擔心,孩子在班上是否繼續緘默不說話?
  • 開學後,我擔心,漫漫寒假後,生活節奏與作息,孩子是否能調適?
  • 開學後,我擔心,上學期聽、說、讀、寫、算,孩子還能記多少?
  • 開學後,我擔心,校門口分離是否依然焦慮?哭鬧糾纏是否繼續?
  • 開學後,為什麼總是令我擔心?
  • 開學後,許多父母的心情總是忐忑,在開學後。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則在 youtube 上發現的 E-Class Mercedes-Benz 汽車廣告。但是,請先暫時將廣告訴求擺放一邊。

sour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TS1tIYmz70

  • 孩子的期待是怎麼來?
  • 無論是對物質? 或是對於情感?
  • 如果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畝期待願望的田,讓其播種,讓其灌溉,讓其施肥,讓其開墾,那麼孩子期待播種怎樣的種子? 期待收成怎樣的心田?
  • 試著與孩子來一場播放期待種子的小遊戲,而如此的的期待與實現試著讓孩子自己動腦表達與動手實現。
  • 這遊戲不須像開心農場一般,跑去別家的田地偷取作物,一切讓孩子自己來期待,來執行,來實現。
  • 與孩子談談他的期待與願望會是什麼?
  • 與孩子談談他的期待與願望會帶來什麼心情?
  • 與孩子談談他的期待與願望多久才會實現?
  • 與孩子談談他的期待與願望如何才會實現?
  • 讓孩子心中有一畝期待的田,讓孩子為這即將實現的願望,嘗試有所改變。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常說現在的孩子很精,聰明的很,特別是當他們有所求時。
  • 有些孩子,時間點抓得準,總是容易選在父母忙碌的時候,趁虛而入,讓父母不得不點頭。
  • 有些孩子,態度能夠堅持,總是立場堅定,說一是一,說要就要,讓父母無法招架,舉旗投降。
  • 有些孩子,情緒行為善變,總是在被拒絕時,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勢,馬上一波波挺進,讓父母措手不及。
  • 堅持與妥協,孩子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發生的馬拉松競賽,您是否遠遠地被孩子拋開。
  • 要迎頭趕上,除了卯足勁之外,逆向從孩子的態度中學習也是一道捷徑。
  • 倒不是要您學習孩子的情緒行為的大波動。
  • 而是,態度要堅持、堅持、堅持。
  • 一種說話在刀口上的堅持,話少,相對話好。
  • 無論孩子如何發牌,請記得,重覆您的堅持,特別是當孩子無理取鬧時。

sour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NvJs3KNdkw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 話多?話少?當孩子表現出無所謂或不予以理會時,父母在指令的要求上,總是難以拿捏說話的量。
  • 話多。因為訊息太多,總是讓孩子對於妳的要求感到失焦,孩子會不懂您到底想幹嘛。對於孩子的遵從與配合,不見得有效。
  • 話少。如果是因為與孩子生疏而不知道要表達什麼,如此也是同樣的糟糕。
  • 許多父母都發現孩子很精明,在家往往容易出現選擇性配合的現象。
  • 不是只聽從爸爸的話,對於媽媽的話不理會;要不然就是在家媽媽說了就算,爸爸的話則完全沒有商量的餘地。
  • 父母很容易因為孩子過度堅持或牛脾氣,最後只好傾向於妥協,或許這對當下是最輕鬆的解套機會。
  • 如果妳自認多話,或許試著從減少說話及要求的頻率開始,讓孩子發現妳的改變,沉默的改變,堅持的力量。
  • 如果真的須要多說,請記得重覆當下的指令,直到孩子妥協後,完成妳的要求。
  • 如果你的話少,請記得一件事,這是因為你的聚焦,你的堅持,而不是在於對孩子莫衷一是。
  • 在話多與話少之間,總是有屬於您最佳的對話空間,無論如何試試才知道。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ource:http://www.youtube.com/watch?v=CWUtywfwsMw

  • 孩子從大人的身上看到什麼,孩子往往就容易學習做到什麼。
  • 孩子總是像一面鏡子。
  • 這面鏡子總是反應著大人們的一舉一動,無論是想法,無論是情緒,無論是行為舉止。
  • 但是大人們卻似乎容易看不見這些。
  • 當孩子在生活上急躁、煩悶、抱怨、指責他人。
  • 當孩子在校園內激動咆哮、滿口粗話、目中無人。
  • 在追究孩子這些不符合大人期待的表現之前,或許你我是否可以先停下來思索。
  • 從孩子身上看到的這一切,會不會反應的是你和我。
  • 在不允許孩子做之前,大人們是否可以先讓自己不要做。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our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FsC-f6egH0

sour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0SARSy-3jw

sour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suuXtDrhaU

  • 關於同理心,有時說來抽象。
  • 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對於孩子來說還是摸不著頭緒。
  • 網路世界中,深藏著許多細膩的影音短片。
  • 訓練孩子的同理心,或許先試著以影音短片為媒介,看看是否能夠觸動孩子內在的一些感動。
  • 讓您的孩子試著看看這三則影音短片。
  • 隨後,與孩子共同分享彼此對於短片內容的看法、感受,及當中所要傳遞的訊息。
  • 許多事,有所行動,就有改變的可能。同理心的發展,也是如此的道理。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不知道』
  • 『隨便』
  • 『或許吧?』
  • 『還好』
  • 『沒意見』
  • 『看情況』
  • 『普普通通』
  • 『沒感覺』
  • 『船到橋頭自然直』
  • 『很難說』
  • 『我不會』
  • 『沒有想法』
  • 『差不多』
  • 『無所謂』
  • 『都可以』……


  • 您的孩子是否一問三不知?

 

  • 媽媽『晚餐,你想吃什麼?』,孩子『隨便』。
  • 媽媽『晚餐,你到底想吃什麼?』,孩子『沒意見』。


  • 無論您向左問,向右問,往前問,往後問,或者翻過來問,孩子的回答都是模擬兩可,類似以上的回應,沒有自己的想法或懶得思考,甚至於不知道怎麼思考。
  • 怎麼辦??一個頭兩個大。
  • 如果您發現,當用開放式問句問孩子,他卻回應上面一脫拉庫的敷衍回應,此刻建議您將問題改成選擇式的強迫選項,例如1或2或3讓孩子回答。
  • 當然,您可能會進一步聽到孩子差點讓您跌倒的回應,1或2,2或3,或者又來一個『視情況而定』。


  • 媽媽『排骨飯?魯肉飯?雞腿飯?您想吃什麼?』,孩子『看情況』。
  • 媽媽『排骨飯?魯肉飯?雞腿飯?您想吃什麼?』,孩子『都可以』。
  • 媽媽『排骨飯?魯肉飯?雞腿飯?選一個』,孩子『不知道』。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線上遊戲到底適不適合做為孩子的獎勵?或許每位大人所持的觀點不盡相同。
  • 但可以確定的是,就增強物的吸睛效果而言,對於多數的學童來說,線上遊戲確實是他們的最愛。
  • 但這個最愛,有時卻是父母與老師的最怕。
  • 假如想要以線上遊戲當做增強物呢?該怎麼做才能使線上遊戲拋開妖魔化的外衣而發揮它的正向效果,以下一些想法提供予您參考。
  • 請將電腦放在家裡的公共空間,讓線上遊戲大家都可以看得到。
  •  選擇符合孩子的線上遊戲(例如摩爾莊園是個不錯的選擇),對於打鬥、打殺、攻擊、暴力與色情遊戲給予設限。
  • 與孩子進行時間約定,這部份孩子必須要能夠確實遵守,該離線就離線,沒有等一下這回拖延的事。
  • 讓孩子練習表達線上遊戲吸引他的因素,特別是除了好玩、刺激之外,讓孩子說說看值得玩這些遊戲的理由在哪裡?
  • 讓孩子說說看,如何將玩線上遊戲的熱情與動力,同時能夠發揮在日常生活或校園學習上。
  • 讓孩子瞭解,自己使用線上遊戲的點數(由父母所設定的上線時間)與他對自己行為的負責有正向的關聯。特別是做該做的事,說該說的話。
  • 為凝聚您與孩子的關係,及瞭解孩子內在想法及對事物的注意,建議您,一起與孩子動動手、動動腦在線上遨遊,但請記得以上的時間及內容規定。
  • 任何事物沒有絕對,線上遊戲也是如此,端視我們如何去使用它、看待它、解釋它。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黑臉?白臉?灰頭土臉?
  • 常聽到爸爸媽媽說,在我們家,媽媽扮黑臉,爸爸扮白臉,所以孩子怕媽媽、討厭媽媽,孩子喜歡爸爸或不把爸爸的話當做一回事。
  • 黑臉?白臉?灰頭土臉?
  • 常聽到老師說,在班上,學生只怕扮黑臉的導師,導師說的話他都聽,在老師面前乖的很,但對於扮白臉的科任老師,學生對於老師的要求通常都不以為意,放鬆的很。
  • 到底大人在孩子面前是否須要那麼地二分黑臉?白臉?
  • 如果將大人對於孩子的態度,一切兩半黑臉與白臉,如此的做法通常容易讓孩子經驗到大人態度的不一致,無論是父母之間,或者導師與科任老師之間。
  • 刻意將大人劃分為黑臉與白臉,往往容易使孩子學習到選擇性配合的態度,特別是對堅持的大人,順從度高一些,對於容易妥協的大人則順從度低一點。
  • 強調黑臉、白臉,倒不如將焦點擺放在大人對於孩子的態度是否夠堅持、夠一致。
  • 或許每個大人都應該針對不同的事,同時有著所謂的黑臉、白臉,以及在黑白之間的灰色彈性地帶。
  • 當孩子沒有做錯任何事情時,其實他是不需要怕大人的。相反的,如果孩子犯了錯,或許他是多少應該對於大人的反應有所在意,而不至於毫無所謂。
  • 讓孩子在黑臉與白臉之間,發現大人的堅持。
  • 讓孩子在黑臉與白臉之間,發現大人的一致。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