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二生之死: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當穿著制服的孩子,決定把腳踏車停在公園的山坡下。生命在那一瞬間,他似乎做出了選擇。或許,在當下,腦海裡,孩子可能也別無選擇。這種感受,或許無助、或許害怕、或許恐懼、或許心如止水。當然這一段路,最後走來一定很是孤單。

假如孩子決定走回停靠的腳踏車,假如他再度跨騎在上面,假如他決定往學校的方向騎去。假如……

要讓如此的假如實現,除非在當下一念之間,閃過。

但這一念之間的逆轉,在孩子獨自一個人面對時,是需要有很強勁的正向念頭,使勁地與腦海裡的負向思緒對抗,一場生死之間的頑強對抗。

只是,負面的思緒瀰漫在腦海,在心中。孩子在那當下,肯定孤苦無依。

孩子決定往前走。身影,離他熟悉的腳踏車漸行漸遠。我想,在那當下,孩子一定很無助。像陷入困境的糾纏蛛網般,難以脫身,無法自拔。

假如孩子決定走回停靠的腳踏車,假如他再度跨騎在上面,假如他決定往學校的方向騎去。假如……他的身旁有一個人可以傾聽他的聲音。

無論是父母、是老師、是同儕、是朋友,或是心理專業人員。

傾聽一個國二學生對於生命的困境。

無論是對於切身學業的看法、感受,及所面臨的困頓。無論是在同儕友伴之間的被質疑、受委屈或常感疏離。無論是對於自己與周遭事物之間的任何關係。

然而,要讓孩子能夠找到一個願意傾聽他的人,敏銳感受他有傾聽需求的人,並非那麼容易。這當中,存在著彼此的信任、關係,以及我們對於身邊孩子的細膩關注。

再次提醒自己,孩子不說,不表示孩子沒事。

說話,真的不是孩子所擅長的。

然而,陷入困境的孩子總是步伐凌亂,或明示,或暗示,或不知所措,或發出微弱的聲音,或拋出任何足以求救的訊息。

在他正面臨找不到問題解決的出口之前,矛盾而掙扎著。

溫度,靠近的溫度。溫度,聆聽的溫度。溫度,身體輕輕觸碰的溫度。溫度,對於處在無助的孩子。眼前,他正需要如此的溫度。慢慢地、慢慢地,維持恆溫,在彼此的心靈交會。

然而,心靈正受困的孩子,思緒正像面對總懸浮微粒(PM2.5)般達到非常高的紫爆等級。讓自己的情緒咳個不停、喘不過氣、難以呼吸。只是,這些可能存在心中的無價值感、無意義感、絕望感,並非孩子自己所願。

請勿批判,莫予以指責。

先試著接納與尊重他情非得已的想法,關注他的感受。再進一步陪伴孩子,走出這難關、那困境。

孩子沒有走回停靠的腳踏車,遺憾的是,卻選擇以自備繩索上吊自殺……

聯合新聞網上,《「成績變差害死我」國二生自殺》,斗大的標題讓人心疼,一個正值青春的生命殞落。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