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專業是臨床心理師,當孩子走進心理治療所。我卻不能理所當然的認為,孩子對於我就得坦然的,將內心裡的話,說出口。

 

除非我讓孩子感受到信任,安全,有人想要了解他,或至少說出來,對孩子來說心裡舒暢了許多。

 

同樣的,身為父母,我們也不能理所當然的認為,孩子有話就一定對我們開口說。除非,平時有些話題在家裡,我們彼此分享,討論,交流,訴說。

 

當我們父母願意自我表露,將自己的生命經驗,無論是過往求學,工作中,生活上,所遭遇到的人與人之間的事,或對於未來的茫然,或壓力的因應調適。

 

有些話題,甚至於牽扯到生命教育,例如死亡,疾病或是一般家裡不太觸及的性議題。

 

當我們在家裡無所不談,至少讓孩子可以感受到這些話題,有機會可以說,能夠說。

 

當我們為人父母,自己先說,孩子就有機會聆聽。

 

父母的示範,也讓孩子增添了表達的勇氣,以及多少知道有些話可以如何的提起。

 

家中青少年孩子,往往把多數的時間,心思以及關注放在同儕身上,漸漸的,與爸媽之間少了對話。

 

當然孩子把心思投注在同儕,並不等同於對爸媽的愛是減少的。

 

但在這階段,如果我們與孩子的對話,還是只停留在升學,考試,或是對於生活日常事務的要求。

 

少了內心的對話,或是生活中有趣的話題,勾起孩子的興趣,說真的,如此的親子交集很是可惜。

 

與孩子的對話,分享,當中可別隱藏著我們對孩子的期待與要求。

 

例如當今天你回到家告訴孩子,「哥哥,媽媽跟你說,剛剛我在巷子口發現有一家賣鹹酥雞的攤子,好多人在排隊。我在想,那家鹹酥雞應該很美味,找個時間去買來嚐嚐。所以呀,你要記得哦,要努力用功讀書,否則啊,以後你就會賣鹹酥雞喔!」

 

說真的,鹹酥雞是礙到你喔?當我們這麼說,對孩子來講,這不是分享,而是話中隱藏著對孩子的期待與要求,孩子會反感的。

 

試試看,讓自己主動的表露。別再讓孩子遇到事情,在這個屋簷下,不知道向誰說?不知道怎麼說?不知道說什麼?不知道如何說?不知道什麼時候說?

 

讓孩子說出口,讓孩子積壓在內心裡面的彷徨,茫然,無助,心事可以有適時的出口,讓親子之間有更多親密的交流。


 
Photopcess609, CC Licens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