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相信,當孩子具備了繪畫的天賦,是無所不畫的。

不論是在牆上,餐巾紙上,聯絡簿上,只要有任何塗鴉的機會,孩子一定把握住任何可以塗鴉創作的時間。

家裡主臥有一面牆,上面塗滿了孩子們小時候的塗鴉。

開始是愛繪畫的姐姐,拿著筆在牆上,天馬行空畫著。

隨著孩子慢慢長高,另外臥室裡也添了上下舖的床,就這樣孩子愈畫愈高,面積愈畫愈大。

當時,跟孩子約定,如果想畫畫,就以主臥的牆面為主。

這面牆,有了姐姐的畫打底之後,哥哥也加了上去,弟弟也補了上去,三個孩子的塗鴉就在牆上堆疊著。

遠看,黑麻麻一片。近看,童稚藏在其中。

很自然地,這些塗鴉就慢慢的,往客廳漫延過來。

當時心裡想著,初期與孩子約定,希望塗鴉以在主臥為原則,但當這些塗鴉開始逾越了界線,我的教養立場也動搖了。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在四歲之前是無律的,無論你怎麼和他說道理,孩子還是很難理解當中的規範與界線。

四歲到八歲則處在他律階段,孩子的行為是需要父母與老師來進行要求與規範,界線是得要很清楚的遵守。

面對孩子後來的塗鴉越界,逐漸從發跡的主臥往外延伸,我的立場原則鬆動了。

面對孩子們的這些創意創造,不想去擋了,決定不去追究這個界線。

當時在想,既然畫畫是孩子樂在其中的興趣,那我就讓這些塗鴉無所不在吧。

我想,當時設立了這個界線,或許是希望維持家裡主臥以外,特別是客廳的牆面保持潔淨。 

對於這牆面潔淨的要求,或許是自己在乎在意,當有外人來到家裡,能保有一個好的印象。

但仔細想想,維持這印象的初衷,或許是擔心客廳的烏鴉鴉牆面,是否反應了父母對於孩子的行為放任,沒有要求?管不了孩子,讓孩子為所欲為?還是我們只在乎大人之間表面的禮貌、尊重?

但換個角度來思考,孩子在牆面的塗鴉,不只記錄了他們的成長,也是一種塗鴉藝術的賞析。

曾經老婆以及孩子想要將主臥房間的牆壁重新粉刷,但這一件事情,我卻抱持反對的意見。

我堅持保留主臥房間牆上,那黑壓壓的塗鴉,因為這是孩子成長的軌跡,先前還半開玩笑跟老婆說,這是文化資產的保存。

孩子慢慢長大了,分別讀了大學,高中,國中,有時細細的端詳這些牆面,滿滿的回憶浮現。

界線的設定,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所堅持的到底是什麼?是否可以說服自己?說服孩子?

我們是否可以跳脫二分非黑即白的立場,或非得以我(爸媽)為尊的態度。

我相信在這之中,一定可以找到最適切的溝通與排列組合。

謝謝孩子當時的塗鴉,謝謝老婆的支持,讓家裡繼續保有這些回憶。


PhotoElisaRiva, CC Licens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