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什麼特別的信仰,如果硬要說,那麼在教養中,我所信仰的原則是-絕對不會對孩子動手。

 

無論自己多麼的生氣,打,不該有任何的理由。

 

打,這件事情,勝之不武。

 

打,這件事情也正告訴孩子,我們沒有其他的方法了。

 

如果今天我打了,那麼這二十多年來,自己所信奉的心理學專業與理念將為之崩潰。

 

生氣責罵呢?說真的,我是不多,但偶爾為之。

 

好吧?人生,難免有氣。這真的是一句極好的託辭。

 

只是罵小孩這件事情,對我來說,看似生氣,但每回在罵了之後,卻對自己帶來濃濃的沮喪,和沉沉的低落。

 

我心裡總是想著,再怎麼樣,我都比家中的女兒,早出(產)道了三十五年。

 

再怎麼樣,我的人生社會歷練,再加上心理學的專業知能,應該可以有更好的因應方式才對。

 

在心理治療所的服務過程中,父母的全程陪伴、參與,是我一直以來所要求的。

 

因為孩子的社會、情緒、人際、學習、態度、自信等的改變,絕對不是單純心理師與孩子的關係。

 

有時,孩子本身的「問題」真的不大,但父母卻得持續的接受協助。

 

這時,常遇見父母有些尷尬,難為情地,且無奈地說,真正該看心理師的是自己。

 

好吧,我相信,先穩住大人的情緒,孩子情緒趨於穩定的機率,也將大幅提升。畢竟,父母與孩子的情緒連動,父母OK,孩子OK

 

當然,為人父母還真的得善待自己,也不需要凡事將孩子的問題歸咎於自己。不合理的想法,往往容易扭曲彼此的關係。

 

善待自己,好好的了解自己,以穩定自己的情緒為優先,也讓自己以合理的想法來解釋周遭事物,在親子關係上,是一舉兩得。

 

許多父母總是想要好好解決孩子的生氣情緒,但面對自己,卻總是給自己許多的理由與藉口:「都是孩子愛生氣,愛發脾氣,才會令我生氣。」

 

我們總是以生氣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生氣,但仔細想想,直教人哭笑不得。這當中,以暴(爆)制暴(爆),還不見得能將孩子的生氣情緒壓下來。

 

我們不時地,提供生氣的示範與榜樣。

 

複製,貼上,原封不動地照抄父母的情緒行為反應,對孩子來說,可是最簡單,最安全、最迅速的方式。

 

甚至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帶來強烈副(負)作用、反效果,而得不償失,孩子變得更加容易生氣。

 

再次提醒自己,不論父母、孩子一定會有情緒,任何的情緒都有它存在的必要,這是我一直以來所接受的。

 

要生氣,那麼我們就好好的,將生氣發揮它最大的效益。

 

別再壓抑自己,自覺必須肩負偶像的包袱,必須扮演著好爸爸、好媽媽的角色。

 

我們可以忠實的呈現出自己的生氣情緒,在這情緒表達過程中,讓親子之間,彼此的更加了解自己。─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好爸媽的高效生氣法:健康地表現怒氣,親子一起正向成長》

(화 잘 내는 좋은 엄마)

 

作者: 張成旭

原文作者: 장성욱

譯者: 馮燕珠

出版社:遠流

 

購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9505?sloc=ma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