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孩子是管教的問題,還是過動兒的問題?
當孩子在教室裡,老師怎麼說都說不聽,是孩子注意力有問題,不配合,真的控制不住,還是真的孩子病的不輕?
我們有時,很容易將問題的矛頭,不假思索的對準著孩子。然而,卻總是忽略了,自己在教養上,在班級經營上,是否總是用著我們既有的,無效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或許,爸媽以及老師,真的也非常努力的,辛苦的,想盡辦法的付出。只是,現實與殘酷的是,我們的努力,並不等同於自己在對待孩子的方式上,找到了一個最適切的方式。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是一種生理上的疾病,很明顯的,他的問題呈現,是需要具備跨情境。例如自我控制與規範行為的問題,例如容易分心,活動量太大,衝動以及無法遵守常規的規範行為等問題。
簡單的說,孩子在家裡,無論是對爸爸、媽媽,在學校,無論是對導師、各科任老師。安親班,補習班,才藝班,在各個療育的課程,面對不同的治療師、心理師,以及孩子在戶外的表現。照理說,表現出來的模式,應該是相當的一致。
雖然,孩子遇到比較單純的環境,例如一對一,或一對少,或環境刺激相對比較單純,或是大人的反應相對比較堅定,溫和而不刺激,孩子的模式或許表現出來,會稍微穩定一些。
但是,你依然可以感受到孩子在自我控制上的難處。
這篇文章,重點不在於要將親子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黑白的二分為孩子的問題,爸媽的問題,或老師的問題。
而是在於,當我們面對孩子所呈現出來的問題,如果我們可以適時的覺察,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適時的修正,適時的調整,或許,孩子的行為也會隨之,有所改變。
否則當我們一昧的,只是將問題歸咎於孩子,直覺認為這些孩子就是過動兒。這時,我們很容易製造出許許多多,假性的過動兒(事實上,孩子不是,我們卻認為他是)。
我相信,大人們在和眼前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一定會有那一位,兩位,三位等,可以和孩子,好好相處的大人們。而孩子在這些大人眼前的表現也相對穩定。
我們可以停下來,仔細的去對照,自己和這些大人,在陪伴的方式,教養的方式,教學的方式,是否有明顯的出入?
也許情境不盡相同,然而,我們是可以好好的來思考我們的親職能力,班級經營能力是否需要修正。
我依然相信,當我們大人的能力提升了,孩子的問題,相對就會顯得渺小一些。而非,動不動,就指涉孩子是過動兒。
Photo:Mads Bødker,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
《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
TAAZE讀冊生活:https://reurl.cc/VXKZAQ
全省各大書店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