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上,我常收到許多父母與老師的疑問,當孩子同時伴隨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與亞斯伯格症(AS)到底該如何處理?

 

事實上,面對這類型的孩子,最基本的功課是,我們得要同時瞭解這兩個障礙類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與亞斯伯格症(AS)。我以你已經具備了,對ADHD(自我控制缺乏,包括專注力、活動量以及衝動控制問題)、AS(固著性以及社交困難)的基本認識為前提,接下來分享我的建議。

 

請先思考,孩子各自在這兩種障礙的組合程度。

 

例如以哪一種症狀為主?是ADHD較為強烈?還是AS較為明顯?不同的比例,呈現出來的應對也不一樣。

 

你可以判斷當下孩子主要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如果你發現,他現在的問題是在專注力,這時就把頻道切換到面對ADHD的處理。反過來,如果你認為孩子現在的核心問題是固著性,這時你再把頻道切換為面對AS的固著性。

 

相關提升專注力與調整固著性的做法,我之前已經發表過許多的文章,你可以上網輸入關鍵字搜尋,這就不在本文討論。

 

回到面對2A的孩子,挑戰在於爸媽與老師要學習如何因應,與適時進行切換(ADHDASADHDAS……),當然兩個障礙的相互加成,就像藤原效應一樣,因應的難度將加高,這時需以各個擊破的方式來和孩子相處。。

 

現在,我以不同的排列組合來做說明。

 

(一)專注力缺乏VS固著性

第一種情形是,孩子對於特定的事物產生了固著性(這在AS身上出現),這時,他對於其他事情,常沒有多大興趣,也不予理會。如果孩子的專注力品質又不好(這在ADHD身上出現)。

 

這時,主要的思考,在於先讓孩子的專注力聚焦在他感興趣的事物上,先讓他專注力的耐性、持續性,在他感興趣的事物上先被訓練出來。隨後,再逐漸轉移到我們希望他能夠關注的事物上(例如課業)。

 

例如孩子對於昆蟲議題有了固著性,因此要讓他的注意力轉移,這時的做法請將課程跟他感興趣的事物(昆蟲)做連結,以昆蟲當作範例來進行數學的教學或解說。在這種情況下,讓孩子在他的固著上,磨練他的專注力。

 

(二)活動量大VS缺乏社會情境的了解(不在意要求)

 

第二種情形是,當孩子的活動量大(這在ADHD身上出現),且不在乎老師的班級經營要求(這在AS身上出現)。

 

這時,優先要解決的是,讓孩子的活動量先能夠維持在一個範圍內,也就是說,與其讓孩子四處走動,寧可希望他可以坐在位置上,進行一些靜態的活動。

 

我的做法傾向於兩害相權取其輕。在孩子到處走動,跟靜下來做他想要做的事情之間,我寧可選擇後者。給予適度的寬容值,允許他進行與課程無關的靜態活動(這是過渡的階段性)。

 

(三)衝動VS規律性被破壞

 

第三種情形是,當孩子情緒衝動(這在ADHD身上出現),這時我們需思考,造成他情緒衝動的問題是什麼?

 

如果是因為沒有按照既定的結構,或是破壞他既定的例行性的事情,而產生情緒衝動(這在AS身上出現),這時破壞結構性會是主要的原因,而造成情緒衝動這是其二。

 

因此,在處理上,優先以讓孩子情緒可以穩定為原則,這時做法在於先維持他對於日常生活的結構性,降低突發狀況,減少對於孩子結構性的破壞。


 

PhotoTommi Sormunen,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


《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

博客來:https://reurl.cc/v1rbNa

金石堂:https://reurl.cc/EzkNAn

誠品:https://reurl.cc/gm9bOz

TAAZE讀冊生活:https://reurl.cc/VXKZAQ

全省各大書店販售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