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怎麼搞的?考這什麼分數,還敢給我帶回來?爸媽花了多少錢讓你去補習,結果你竟然補成這種難堪的成績,你到底有沒有在努力?有沒有在讀書啊!」媽媽拿著一落落考卷在志堅眼前晃啊晃。

「其實,這次模擬考真的……」

「你不用跟我說,我根本不想聽,別給我老是找一大堆理由、藉口來解釋。」

「媽媽,你聽我把話說完嘛……」

「你不說,我都已經知道你要講什麼了。成天不看書?盡是把時間耗在手機上,你這樣以後怎麼跟人家競爭啊?枉費爸媽花了這麼多心思、時間、金錢。我看你,這輩子真的是沒有用了。」

「媽媽,我話都還沒講完耶,你為什麼就在那邊劈哩啪啦講一大堆?」

「有本事就拿出好成績來,別在這邊給我頂嘴。」

志堅決定不想再說了。

每回,當自己想要表達意見以及澄清一些想法,總是被媽媽覺得自己是在頂嘴、找理由,連聽都不聽,直接把話塘塞回去。志堅發現,眼前的媽媽,一點都不瞭解自己。當然,那忙於工作的爸爸,也是如此。

志堅拒絕與爸媽對話了。以前一回來,還會主動打招呼,現在志堅變得冷漠了。一回到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對於爸媽的提醒、叮嚀、問候也不予回應。

爸媽對於志堅最近的表現,感到很不以為然,認為簡直就是任性、耍脾氣。並且執著於,非等孩子來向自己道歉,好捍衛為人父母的尊嚴與面子。

只是,爸媽忽略了一件事,眼前的孩子到底想要傳達什麼訊息?

誰來釋出和解的善意?

我們很容易在還沒有弄清楚之前,就從行為的表象,妄下定論。

與其說,上述的互動,是親子溝通,倒不如說,反而是造成親子之間更大的衝突,更大的誤解,讓彼此的距離,越來越遙遠。

親子之間的衝突與疏離,當擱著而不願意去正視它,隨著時間慢慢過去,親子關係將慢慢惡化。特別是,當父母缺乏自我覺察,這時親子關係要進行良性改變,就更顯得不容易。

為改善親子溝通關係,是需要有人願意主動釋放橄欖枝,表達想要和解的善意,而這時最優先的人選,則是來自於父母本身。

期待與表現的落差

親子之間的衝突與疏離,到底從何而來?有時,反映了為人父母的期待,與孩子實際的表現,兩者之間出現了落差。有時,父母很容易將期待套在孩子身上,親自為孩子量身定做。而這衡量的標準,一部分來自於學校與社會的期許,或來自於父母本身的觀念,或過往父母自己一直無法達到的目標,而將這一切加諸在孩子身上。

只是,我們往往只關注結果,卻忽略了孩子在邁向這結果之前,他的能力以及付出的努力。每當孩子無法達到我們的預期,這時最是忌諱,父母直接認定是孩子不夠努力、認真。但真的是如此嗎?也未必盡然。

負面批評所為何事?

我常常在思考一件事情,面對孩子表現不如自己的期待,為什麼總是讓父母感到生氣,而對著孩子開口指責,批評,責駡,威脅。我們如此反應,除了宣洩自己的情緒外,是否曾經想過自己這麼做,真的可以讓孩子的表現帶來改變嗎?

沒錯,或許父母認為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甚至於,自認對於社會的瞭解,比孩子更清楚。因此,孩子只要一切按照我們的規劃努力就好。

但對有些孩子來講,面對這樣的負面批評,有些採取消極的態度,自認做不到。有些明顯出現對立反抗,親子衝突不斷。有些孩子則選擇壓抑自己,內心裡感到無助、困惑與無奈。

當親子之間沒有對話的空間,父母不願意聆聽孩子的想法,不願意瞭解孩子的實際情況,將造成彼此之間越來越衝突、疏離。

自我覺察的必要

我總是強調一件事情,為人父母的自我覺察非常非常的重要。我們必須非常謹慎的來覺察自己,面對孩子的教育、成長或期待,自己的想法與要求是否合理?

只是,當父母自己存在許多的執著,無法接受其他人的聲音以及意見,這時很容易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正確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

父母也需要細膩覺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日常生活裡,他們的想法、情緒、行為以及人際社交等改變。同時,也需要仔細觀察親子之間,彼此的關係狀態。

有時,父母發現親子關係有了裂縫,無論是衝突或疏離。但令我擔心的是,父母是否容易把問題歸咎到孩子身上,總認為這是孩子需要做改變,而不是父母本身。

別單方面要求孩子改變

既然,親子關係想要改善,就不應該只是單方面要求孩子來做改變。我常常在談一件事情,如果父母願意改變,而且實際改變,對於孩子來說,他將能夠敏感的注意到,甚至於自己也會有所改變與調整。

我們也需要覺察,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親子之間的話題,大都聚焦在哪些事情上?彼此的交集會是在哪裡?如果,我們只是關注孩子的課業,孩子的成績,那麼我們依然無法瞭解在孩子的內心裡面,他到底如何的思考?

也許,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可以仔細的來問問自己,對於眼前的孩子到底瞭解到多少?熟悉到什麼程度?我們可以很自然的想像一件事情,當對一個人不熟悉、不瞭解,但自己卻又想要求他去做改變。當中,很容易因為不瞭解而產生了衝突。

對孩子來說,是否感受到你想瞭解他?還是你只是期待他,做出自己所希望的表現,而不在乎孩子內心裡面到底如何想?

父母真的不能一廂情願,認為孩子會想要把心裡的話,來跟我們傾訴,向自己說。除非,讓孩子瞭解到我們真心的關愛他,真心的為孩子著想。或讓孩子覺得在他的生活中,有一個可以信任、傾訴的對象,而不是一個不斷在挑剔、要求的對象。

當父母發現,自己不知該如何與孩子相處,或許我們可以換個方式來思考,自己在孩提時後,在和父母相處中,有哪些是非常排斥、抗拒?有哪些是讓我們不時想念、回味。甚至於,因此感謝爸媽在那些年如此的對待我們。


PhotoFound Animals Foundation, CC Licens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