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們兩個不要再吵架了,有完沒完,每次都在那邊吵來吵去,哥哥你還在抓他!」

「活該,誰叫他讓人討厭,每次都沒經過我的同意,就亂碰我的東西。我的積木好不容易疊那麼高,竟然把它推倒?」哥哥說完之後,用手抓著弟弟的臉一把,痛得弟弟哇哇大叫。

「你們兩個到底在幹嘛!」媽媽用力把兩個人支開,只見哥哥氣呼呼的雙手握拳,弟弟激動得大哭大叫,媽媽受不了了,「你們兩個到底要吵到什麼時候?難道都不能好好相處嗎?」

面對家中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對於父母來說,最頭痛的一件事情,不外乎是兄弟姐妹,不時的吵架,甚至於兩個人動起手來打架。

父母很無奈與無力的是,這樣的糾紛不知道講了多少次,但總是起不了作用。有時,心裡在想,乾脆不去管它,讓他們自行解決。但似乎發現,不管,好像狀況越演越烈,衝突越來越多。然而,爸媽居中協調,又常讓孩子無法接受,總認為你偏袒其中的一方,「為什麼每次我都要讓他?」「為什麼你都不去說他?」「為什麼你都只處罰我?」

在做與不做,該不該管的情況下,爸媽往往不知如何是好?手足之間愛吵愛打,爸媽怎麼辦

如何看待手足衝突?

首先,我們先來思考自己如何來看待手足之間的吵架以及打架。其實,兄弟姐妹之間的吵架很是自然。吵架,基本上,也反映了孩子在問題解決以及社交技巧上的狀態。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在判斷孩子說話、溝通表達的能力。吵架不是不能吵,而在於孩子是否總是吵個不停,吵了之後,是否彼此會合好?在吵架的過程中,是否會出現一些言語的辱罵,批評,指責,嘲諷?同時,爸媽允許的範圍到哪裡?

面對吵架的界限在於,不出現傷害對方心理的言語。這道防線與界限,對於爸媽來講,必須很清楚與堅持。

爸媽介入的關鍵時間點

當然,這裡也牽扯到爸媽在什麼情況下,必須要進行介入?有幾個關鍵的時間點,提供給父母參考。

當這樣的吵架總是出現一面倒,例如哥哥總是吵贏弟弟,或者是在吵架的過程中,出現一些負面的字眼,傷害性的字眼,三字經,粗話。或者在打架的過程中,已經出現傷害性的攻擊以及拉扯,或者出現破壞物品的舉動。這些都已經超出了該有的界限,也是爸媽介入的關鍵時間點。

別直接扮演法官宣判

在介入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提醒自己,往往我們只看到兄弟姐妹吵架、打架的行為表現,但是我們並不是那麼熟悉與瞭解,在這吵架、打架底下的本質到底反映的是什麼?

第一時間,我們要做的不是法官,直接來下宣判哪一個孩子對或錯,也不要急著在兩人面前詢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因為我們往往會發現,孩子們很容易脫口,「誰叫他……」、「是他先的……」、「都是他……」,把問題歸咎在對方,在這種情形下,怎麼樣你都理不清,當事人都不願意承認,甚至於第二波衝突又再度發生。

讓手足分開自我表述

你可以試著先將兩個人分開,讓衝突暫時停止,彼此先冷靜沈澱。如果需要釐清問題,可以各自詢問。關鍵在於,讓孩子「說自己」,例如當哥哥在批評「都是弟弟害的,誰叫他把我的積木踢倒。」這時,我會讓哥哥了解,你只要說你自己,也就是說,讓孩子清楚的敘述自己的行為,例如「我用拳頭打了弟弟的頭,我用手抓弟弟的臉。」

讓每個孩子表述自己的行為模式,有機會覺察自己的行為舉止,自己所說的話。同時,讓孩子自我覺察是否曾經思考過該行為的適當性,以及這些行為的後果。

再次放手讓手足溝通協調

面對手足的吵架爭執,例如彼此在爭吵誰先拿到遙控器,這時我會建議暫時先將遙控器收起來,試著讓孩子們自行協調溝通,有了答案之後,再來告訴爸媽。嘗試讓孩子學會問題解決之後,再把遙控器交付給他們。


PhotoMark Freeth,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