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半年多前,某一天,突然驚覺自己的體重,來到人生有史以來,最重的數字,69。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自己總是很合理化的認為,人到中年,身體代謝自然就會變差。因此,很理所當然就接受自己的體重不斷的增加。有了圓圓的臉蛋,雙下巴,有了鮪魚肚與我同行。再加上身旁和自己年齡差不多的朋友們,也彼此笑著自己胖胖的模樣,這時更理所當然深信這一種自然的狀態。雖不滿意,但似乎也沒有什麼想要改變的動機。

 

只是,日子一天一天過,隱隱約約發現自己為何才走幾層樓梯,走幾段路,跑幾下,就氣喘呼呼,雙腳沒什麼力氣。容易累,容易倦,容易疲憊。沒錯,一種很令人討厭的感覺油然而生。我開始發現這體重的增加,對自己帶來的不舒服。

 

另外一種刺激,來自於當發現眼前比你年長的60歲,70歲,80歲的長輩們,卻能健步如飛,維持輕盈體態,擁有充沛與飽滿的活力。這時,我開始思考「當我50歲是這個模樣,那60歲呢? 70歲呢?」很抱歉,我不敢再想像下去80歲以後會是什麼模樣。

 

難道我的人生下半場,生活品質就得如此眼睜睜的看著他每下愈況嗎?當然,以我的個性,我是絕對無法接受,看見自己如此的沉淪、敗壞自己的身體。

 

有了覺察,一定得需要啟動執行力。否則我們只是眼睜睜的看著問題依然的存在,甚至於更加惡化。

 

接著將近半年多的日子,我開始在家中大門的白板上,列出了兩組日子。例如,61日,62日,隔天,再把61日改成63日,依此類推。在每個日子記錄了四個時段,早上起床,晚餐前、晚餐後以及睡前。在時間允許下,適時記錄當下的體重。

 

更關鍵的是,開始進行生活習慣的改變,最明顯的是降低含糖飲料的攝取、減少油炸食物,同時在能夠走路的情況下,就盡可能走路。能夠不搭扶梯、電梯,就盡可能維持爬樓梯。這樣的好處是可以隨時檢查自己的體能狀態,當出現了異樣就比較有機會在適當時間進行調整以及改變。

 

就這樣半年多,在門上的小白板,仔細的記錄著這細微的變化。很佩服自己的自律,同樣也很幸運,自己的體重就隨著時間,慢慢的遞減,而來到自己最理想的狀態,在59.8上下浮動。

 

對我來說,當今天自己可以達到這理想狀態,我就不會再讓他回復上去,除非遇到不可逆的情況。

 

把以上的例子對到親子關係上。

 

從體重的調整,讓我看見在親子關係上,也是相同的道理。覺察、行動,修正,微調就會有好的回饋給你。

 

例如當你突然發覺「怎麼孩子好久不和你說話了?」千萬不要合理化認為,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叛逆,就在乎同儕,而不跟爸媽說話。這現象雖普遍存在許多家庭的親子關係上。但是,如同前面提到自認中年代謝變慢。不要讓合理化,阻礙了自己的健康親子關係。你可以停下來想想,在身旁的朋友之中,一定也會有孩子正值青春期,但和父母也維持了好的互動狀態。

 

我時常強調一件事情,親子關係是一場又一場,非常細膩的覺察。當親子的疏遠關係讓你感到驚嚇(無感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並讓你燃起想要改變的動力,期待有所突破讓孩子願意跟自己說說話。這時就需要我們啟動執行力。

 

如同改變生活習慣、飲食或運動。讓自己感受到身體的輕盈,無負擔,愉悅的心情,清晰的思緒。當我們在親子關係上開始做調整,藉由一次、一次又一次的嘗試、行動,我相信一定能夠逐漸找到問題解決的最佳方式。並反映在親密的親子關係上。

 

PhotoDavid Nguyen,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