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要不要和班上同學,強調「過動兒」這三個字?

在演講場合中,我常常強調一件事:當和現場的老師花了三個小時、六個小時、甚至於十二個小時,分享什麼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或許老師們在概念上,知道什麼是「過動兒」。但並不表示,在老師懂了這個疾病的概念之後,就知道如何跟孩子相處。

更何況,當我們今天面對的是一般的小學生。現實上,我們不可能跟他們講三個小時、六個小時、更何況十二個小時。所以,衛教宣導的重點不應該在於和他們談論「ADHD」這疾病,而是強調如何和眼前這個孩子相處。

在衛教宣導前,建議先經過家長的同意。畢竟對有些家長來說,縱使孩子已經就診,甚至於取得特教學生的身分。但是,父母可能還沒有準備好,該如何告訴孩子關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甚至於,也還沒有決定好在什麼時間、什麼情況下,和孩子說明。

因此,在沒有經過家長同意的情況下,當我們貿然地就和班上的同學們強調某某某是過動兒。這時,對家長來說,在心理上著實無法接受。畢竟,爸媽還沒有心理準備,更何況是孩子本身。

沒錯,每個人都有一些殊異的身心特質。或許,對過動兒來說,他的分心、過動與衝動特質讓周圍的大人、小孩感到不耐煩,也比較容易對他產生厭煩。然而,再怎麼樣一個孩子還是有他優勢的地方。這一點,過動兒當然也不例外。

當家長同意之後,我想,接下來的談論內容應該是在於「如何相處」這件事。

首先,你可以問班上的孩子:「上課會打嗝的,請舉手。容易肚子餓的,請舉手。坐不住的,請舉手。會流手汗的,請舉手。會想要上廁所的,請舉手。」依此類推,你可以將大部分孩子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狀況一一提列出來。當然,當中也包括過動兒常見的症狀:例如坐不住、愛說話、容易分心等。

接著,你可以問現場的小朋友:「如果同學上課打嗝,我們可以怎麼幫他?容易肚子餓的,我們可以怎麼幫他?坐不住的,我們可以怎麼幫他?當同學流手汗,我們可以怎麼幫他?想要上廁所的,我們可以怎麼幫他?」

這麼說的目的,在於讓小朋友知道其實每一個人在班上都有一些狀況。只是,有些狀況常見,有的少見。有些是小狀況,有些是大狀況。有些狀況影響到自己,有些狀況則影響了別人。但無論如何,這些都是狀況,都需要被幫忙。

我們不一定要去強調、去突顯「過動兒」這件事。

然而,對於老師來說,當班上有孩子伴隨「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困擾時,老師在概念上、在心態上、在班級經營上,的確是需要能夠包容、體諒、接納這些孩子。畢竟,沒有人喜歡自己在先天上,出現如此的困擾。誰不想好好過日子?誰不希望在同學的心目中留下好印象?誰不期待自己的實力能充分發揮?
 
在班上,其實老師如何看待「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孩子,也決定了同學如何看待。當你散發出友善的眼神,當你伸出接納的雙手,其實班上的孩子也會以相同的規格對待。

如果,你真的想強調疾病這件事,在經過家長的同意之後,請你試著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例如讓當事人知道:「老師即將在星期一早自習和同學談論『過動兒』這件事。你可以選擇留在教室裡共同參與,或者你也可以選擇到資源班或輔導室休息。」讓孩子自己做決定。畢竟,這是孩子的權益。

提醒自己,請不要在孩子的背後去強調這個「疾病」,也不要在沒有在告知孩子的情況下,貿然地在教室裡面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除非,今天所進行的衛教宣導是一個全校性、全年級的活動。否則,在一個班級裡面做疾病宣導,是很容易讓當事人認為你在說他。同樣地,其他小朋友也容易因此對號入座。

當衛教宣導越自然,孩子接納就越自然。不用突顯、不用強調,只要讓其他小朋友知道每個人都有他需要被協助的地方。當然,每個人也都有他值得欣賞的地方、改善的地方。



Photo:Pedro Klien,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