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兒要不要吃藥?說真的,這不是一個好問題。但卻是許多父母心中很自然浮現的疑慮,而且是長期盤據在心頭。許多事,並非是YESNO,要不要,二分的決定。更何況,每個孩子的身心特質、症狀與困擾、所處家庭與學習環境,及周遭他人接納的程度等,都會造成孩子有著不同的需求。

 

請仔細看,這裡我強調的是——孩子的需求。

 

我經常分享以下的概念:並不是每個過動兒都需要吃藥,藥物也不是吃一輩子。藥物輔助是方法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當我們在考慮孩子是否需要服藥之前,真的必須靜下來思考,對於孩子在專注力、活動量及衝動控制等問題上,我們是否有先幫他做了一些努力。

 

請提醒自己,這裡的努力指的並不是你不斷地提醒他、糾正他、告訴他、責備他等「我已經跟你說了多少遍?」的模式。如果「說」真的有用?那麼我們大概也不會如此煩惱,或許過動兒也不會存在。

 

在演講中,我常常會拋出一個問題,「過動兒吃不吃藥,誰最有具關鍵性?」許多時候,現場的反應大都是醫師、家長或孩子。但在實務經驗裡,卻發現老師的態度是最具關鍵性的指標。

 

說真的,當今天老師向你說「媽媽,關於孩子在班上愛說話、坐不住這件事。我想我會先試著調整他的座位,同時安排班上較穩定的同學和他坐在一起。我會多走向他旁邊,並讓他多一些發言及表現的機會。」這時,當老師決定先運用自己的班級經營技巧,同時能夠掌握孩子在班上的自我控制。這時,家長大都不會馬上想到讓孩子服藥。

 

請先別讓自己陷入過動兒要不要吃藥的二元陷阱裡。因為,每個孩子的狀況真的不同。實務上,的確有些孩子的失控狀況,真的沒有辦法僅靠行為改變技術、班級經營的調整、運動或輔導諮商等協助。這時,在醫師專業的評估與考量下,或許藥物的使用與介入,多少也提供孩子一段可以維持穩定狀態的機會。讓他免於受困在情非得已的脫序狀態,而持續干擾著自己的生活、學習、人際與自信。

 

但請別天真的以為,一切就只要「吃藥」就好,其他什麼事情都可以封存不用再做。我常常在講「數學不會,吃了利他能(Ritalin)數學還是不會,但是比較容易被你教會。」道理也就在此。請記得,孩子是個活生生的人,他正處在一個多元複雜的人際與學習環境裡。因此,我們更需要珍惜,當孩子接受藥物輔助,在過程中,請同時多協助孩子如何有效學習、如何建立良好生活習慣、如何提升社交技巧,及如何維持自我肯定與自信。

 

孩子要不要吃藥?吃什麼藥?如何吃藥?請和你原就診醫師好好溝通與討論。


PhotoJD Hancock,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