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當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只要我說要去哪裡,他們往往沒有第二句話,就如影隨形地跟著走。多少年下來,不禁也讓自己陶醉在這股「火車頭」的威風裡!

但是,隨著孩子年齡漸長,一股「不跟風」吹起,開始隱約在告訴自己:我、想、要、長、大、了。

猶記得,去年兒童節連續假期,當時就讀國小六年級的姐姐曾明確地告訴我:放假時,她想要跟同學到學校去練習大隊接力。意思也就是說,放假時,如果你們想要出去玩,你們就自己去吧!當時,姐姐還補充說:「這就當做是給我的兒童節禮物。」

掀開這禮物,讓我看到的是:爸爸放手吧!我有自己的選擇與安排,要出去玩就你們(爸媽和兩個弟弟)自己去玩吧!從、現、在、開、始、我、不、跟、了。

然而,在這之前,家裡幾乎都是親子團進團出。而那一次,自己明顯感受到,沒有姐姐一起去玩的綠色博覽會,心裡怎麼如此怪怪的。隔天,沒有姐姐在旁的七星潭海邊,似乎少了點什麼。但是,你發現,未出門同遊的姐姐,在學校裡跟同學們練習跑步,卻玩得不亦樂乎。

有時,爸媽心裡難以接受原本說走就走的孩子:爸媽一吆喝,就自動配合跟著走,為什麼在眼前這個階段,開始不再願意跟了。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你所提交的出門計劃,往往被孩子不假思索地就打了回票。這裡不跟,那裡不去,要去你自己去。

這一點,對於身為臨床心理師,專為兒童青少年服務的自己來說,還是仍然得逐漸接受這個殘酷的「不跟」事實與「爸媽不適應」的折磨。我知道,該是要有心理準備的時候了。因為,孩子慢慢想獨立了,孩子漸漸長大了。這時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計劃,自己的行事曆,自己的生活圈、人際圈,以及期待的生活模式。

不跟族,在孩子漸漸進入青春期就開始發酵、伺機破繭而出。

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對於同儕需求的加權指數往往高過爸媽與家人。這時,當你想要說服孩子參與的時候。很自然地,你不得不提高活動的吸引力,當然,食衣育樂的成本也相對提高。你得不斷地加碼、再加碼。這時,還得看孩子的心情來決定,要不要點頭,跟你去。

有時,你急了。你再次提醒,不時叮嚀,反覆催促想要說服孩子跟你出去。但殘酷的是,往往換來孩子的不耐。你愈不厭其煩地要求,往往造成反效果,孩子愈是不領請——不跟,就是不跟。

你覺得自己已經釋放出善意,苦口婆心地告訴孩子,跟著爸媽出去是多麼地好玩、多麼地美好,家人相聚是多麼甜蜜的事。你的心裡不斷地浮現出許多親子教養專家不斷地耳提面命、提醒著:「請多多跟孩子製造相處的機會,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但是,你卻也感到心灰意冷。文章看了,演講聽了,建議照做了。但是,孩子就是不買單——不跟,就是不跟。

爸媽多少會因為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拒絕,一次又一次自覺自己的熱臉貼在冷屁股上,而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心灰意冷。當然,甚至於一次又一次地覺得心裡一股焦慮或惱怒。這股焦慮或許來自於對孩子漸漸感到陌生,而腦怒或許來自於自己心裡被拒絕的挫折。一種自己的聖旨已經過了保固期限而失去了作用的挫折。

有時,爸媽心裡很容易浮現出「不被需要」的負面想法,甚而衍生出一種被遺棄、被疏離的感覺。心裡百般的不願意,但卻又莫可奈何。心裡開始有些急、有點慌,然而卻只能乾瞪眼,望著眼前這一台青春號列車,漸漸地消失在軌道的盡頭。你卻像狗吠火車般,完全使不上力。孩子不再接受爸媽這一套導航系統,卻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大步向前。

有些過來人總是會告訴你:給孩子時間吧!等時間到了,孩子長大了,他們就會懂得珍惜和爸媽、家人相處的甜蜜。然而,我想說的是:與其說給孩子一段時間,倒不如也給身為爸媽的自己一段時間吧!我們都需要彼此慢慢調適與接受這一新的關係——孩子慢慢走向獨立長大的親子關係。

不跟很自然,雖有些殘酷,但爸媽請優雅以對。



Photo:Ozzy Delaney ,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