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兒以後會不會好?過動兒長大能不能變正常?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在兒童青少年的臨床心理實務上,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遇到焦急、茫然的家長,帶著份期待、疑慮又忐忑的心情問著「自閉兒以後會不會好?」「亞斯伯格症會好嗎?」「如果我們一直努力,過動兒長大能不能變正常?」

這當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為人父母對於特殊需求孩子在成長上的焦慮、擔憂,卻也茫然的心情期待。

「會不會好?」「正不正常?」我常常很委婉地告訴眼前,或電話另一端的,期待聽到「肯定字眼」的家長。「很抱歉,對於自閉兒、亞斯伯格症或過動兒,我不會去使用好?不好?正常?不正常?這種二分的字眼。更何況,什麼叫正常?誰又可以很大聲地說『我正常!』」

說真的,孩子的成長並非像開關似的二分切換ON/OFF。好?不好?正常?不正常?在面對眼前孩子的成長來說,卻很容易成為一種非理性、二分、非黑即白的不合理期待。

但是,父母們也請別灰心。

我也常常向爸媽澄清,與其陷入好?不好?這樣的二分。或許,我們可以換個方式想,當我們花了心思與努力,在協助自閉兒孩子對於和他人眼神接觸這件事,或許經過一段時間(當然每個孩子的狀況不盡相同,也許數週、數月、數年),我們會發現孩子在眼神接觸這方面會有所改善。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近期的目標是鎖定在協助亞斯伯格症孩子,如何調整情境適應這件事,或許經過一段時日之後,孩子對於無預警的行程或突然改變,或心中既定的想法被打破。這時,或許在焦慮調適的能力上會有所改善。

依此類推,當我們現階段的重點在於提升過動兒的專注力,或許經過一段時間,ADHD孩子的注意力缺陷問題還在。但是,相較以往來說,他在生活上與學習上的專注力表現,較能隨心所欲的控制,同時也降低分心所帶來的困擾程度。

面對特殊需求孩子接受早期療育、特殊教育或其他醫療上的協助,及父母在教養調整上的努力與付出。是能夠有機會讓孩子在未來的生活適應上,帶來不同程度的改善。嗯,讓生活更有品質。

這就像面對自閉兒、亞斯伯格症或過動兒來說,我們可以優先確認孩子現階段的需求與目標在哪裡(視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排列組合),同時再往這些合理的、具體的、可實現的目標前進。縱使這些目標看似很細微、很細微(例如眼神接觸),但對孩子的成長(人際溝通、情感表達、社交技巧)來說卻是很關鍵的能力。

請試著跳脫「會不會好?」、「正不正常?」的痛苦魔咒。別忘了眼前活生生的孩子,無論自閉、亞斯或過動,他們的成長如同「一般人」(請特別注意用詞「一般人」喲)是呈現一種動態的模式。當我們彼此努力在哪裡,或許就有機會開花在那裏。

讓孩子的生命,各有美好的綻放。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