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在學習:提升星兒樂觀學習力
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負責心理師)
「阿育爸,不是常常有人說,亞斯伯格症的孩子總是會熱情地專注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嗎?我怎麼發現阿育在這方面好像不是特別的明顯。而且更重要的是,我發現他對於其他學習性的事物怎麼都常選擇逃避或放棄?唉!怎麼會這樣呢?」阿育媽有些無奈地說著。
「他總是對著我說,反正我就是不會,數學不會、國語不會、英文不是美國人也是不會。這……到底是怎麼了?」
「不止這樣,每次只要稍微要求他做一些事,甚至於和功課沒什麼直接關聯的積木城堡,練習動手堆堆積木,他也老是愛跟我抱怨說,什麼手會抖啊!放不穩啦!會倒,我不要做這些洩氣的話。難道他要像個泡水的木炭,燒不起來什麼都不做?」阿育媽對於孩子消極的學習態度有些怨言。
「是不是他永遠都會這樣,遇到困難就什麼都不願意動手嘗試?唉,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對於學習就容易啟動?我還聽過,有些媽媽很滿意地說到他的孩子樂觀學習呢,但我們家阿育怎麼就這副德性。」
「老婆,你就不要老是愛比較嘛,比來比去,只會讓自己覺得更洩氣。」
「那不然呢?難道眼睜睜地看著阿育的學習動力就那麼消沉下去?看看人家的父母與孩子,如何樂觀地面對學習,不是也是一種機會嗎?如果繼續讓阿育這樣下去,不要說未來他的學習適應,我看我們全家只會繼續悲觀下去了。」阿育媽有些不服氣地回應著阿育爸。
只是樂觀學習到底在說什麼?這對於阿育媽來說,真的還挺抽象的。「難道就那麼簡單地告訴自己,我要樂觀一點,就會主動對事物產生學習的興趣嗎?」這一點,阿育媽明顯地感到困惑。
但是,阿育媽隱約知道,樂觀似乎是關係到自己如何看待身旁事物的方式。這就像當阿育大班,在醫院心智科被醫生診斷為亞斯伯格症時,老公曾經樂觀地安慰當時淚流滿面、心灰意冷的自己說「嗯!老婆,我們終於找到那一把鑰匙了。原來阿育的執著與眼神不喜歡與人家接觸,特別是很敏感對方碰觸到他,並非他故意如此。至少知道阿育有亞斯伯格症的困擾,那麼我們就比較清楚,接下來如何來和他相處,以及教育他了。」
延續先前所提及的正向思考力,樂觀學習力同樣地牽涉到我們與孩子,如何去解釋身旁的事物。想想孩子的想法是否不知不覺地,總是習慣於往某個特定的、負向的、悲觀的方向前去,而使得自己對於學習產生逃避或放棄。
發展「我可以控制」的想法
當孩子面對眼前的學習事物,如果逐漸找到自己在當中可以控制的程度。這時孩子的樂觀學習力點數也將逐漸攀升。
例如「媽媽,我終於發現這霍爾城堡,積木要怎麼堆、怎麼擺會比較穩了。只要能夠判斷每個不同造型積木的角度,擺放的力道,還有相關的位置,我就有辦法喲。」
這時你會發現,這股可控制力讓孩子燃起學習的火花與動力,讓星兒對於眼前的事物更加願意去嘗試。
反過來,如果是這樣的對話「媽媽,我沒辦法啦!要堆成這麼高的霍爾城堡,我不行啦!我的手會抖、不穩啦!一定會倒的啦!我不要做、我不要做,你來幫我放啦!」這時樂觀與悲觀的看待就有如此的反差效果,前者讓孩子繼續催化探索與嘗試的動力,後者則讓孩子選擇逃避與放棄。
建立有些困難是暫時性的想法
有時你會發現,星兒們很容易放大自己所遭遇的問題。這樣解釋事情的習慣,往往也讓自己帶來莫名的壓力與焦慮,也因此常不願意面對眼前的學習事物。
悲觀的學習,例如「媽媽,我的英文單字就是永遠都背不起來啦!英文單字太多太複雜了啦!不管我怎麼背,都是一樣,我永遠、永遠都是學不會的啦!」有時孩子對於眼前的事情,或所遭遇的困難,容易把它設定為這是永久的困難。
但是,我們可以努力試著引導孩子學習以暫時性的看法來因應與面對。例如「媽媽,我覺得這一單元的英文單字是有些難背。雖然,現在背這一單元有些辛苦,需要花一些時間。但說真的,一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如果這一關通過了、記起來了,我的英文功力又會提升喲。」在這裡,你會發現以樂觀的角度,來詮釋眼前的困境只是暫時性,是可以讓孩子適度降低壓力與焦慮而願意嘗試。
或許,你會突然迸出這樣一句話「自閉症、亞斯伯格症面對事物的固執性不都是長期的問題嗎?他們不是認定這東西很困難,長長久久都是如此很難改嗎?」你有沒有發現,當你這麼想的時候,其實也不知不覺地陷入悲觀的思考模式,對於面對星兒成長這件事。
建立「就事論事」的想法
「媽媽,這些數學題目都好困難,我不會啦!太難了、太難了。」有時,你會發現孩子面對眼前的練習,常手用力一撥,把眼前的菜餚全打翻。我就告訴自己、暗示自己「全部都好難」。這時,你會發現孩子面對眼前的挑戰就都不動了。
如果孩子的數學能力其實並沒有那麼差,眼前的數學評量是有些題目難度稍高,需要更多的邏輯思考與推理運算等能力。但是,當孩子習慣性地以全盤二分的思考來認定眼前的難度,那還真的很容易全盤皆輸。
「媽媽,我發現這張數學評量有幾題的題目比較難,挑戰度比較高。我想先試著把會的先寫完,這樣我就可以多出比較多的時間,再來仔細研究研究這些比較難的題目」。
沒錯,樂觀學習力的養成,就在於我們如何提升自己與孩子的正向思考習慣。你會發現普遍的星兒容易陷入不是全盤都要贏就是全盤皆輸的二分想法。有時,甚至於會將這負面的思緒瀰漫到其他的學習事物上。例如「哎呀!不只數學評量好難,連這次的國語、英文與社會評量都好困難。」常常因為如此的想法,很容易讓孩子在面對學習事物,陷入悲觀的逃避與自我放棄。因此,平時的自我對話練習就顯得相當重要。試著引導孩子在面對學習事物時,能夠發揮就事論事的態度。
預防陷入「自我歸咎」的想法陷阱
有時,你會發現星兒在面對學習上的挑戰與困境時,容易歸咎為是自己的問題。例如面對眼前遲遲無法動筆的試卷,你的孩子是否容易出現「媽媽,我數學頭腦本來就很差,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的邏輯推理、運算,還有空間概念都不好,這我怎麼學的會?」
當孩子的思緒如此轉動時,你大概已經可以預期孩子面對這張試卷,在作答態度與行動上,如同被點穴般,無法行動。
樂觀學習力,讓我們試著引導星兒以不同的解釋來看待眼前的學習刺激。例如「媽媽,這次數學考卷老師出的題目,難度真的有比較高、挑戰性也比較大,或許數學解題的樂趣也在這裡,我要來試試看。」轉個方向想,以樂觀取代悲觀。讓星兒們的學習動力因為不同的解釋方式,而燃起面對與持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