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瞬時回復:提升星兒挫折忍受力
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負責心理師)

想想孩子的挫折忍受力,是否如同奶油蛋糕一般不堪擠壓?面對挫折,孩子是需要一些時間,甚至於有時是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來進行調適,特別是對於高功能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孩子。
 
挫折忍受力或許也可以把它視為是孩子陷入困境時,是否能夠充分發揮問題解決能力,有效突破重圍、脫困,並適時回復情緒的能力。就如同望見眼前的這座壓力大山,或日常生活上的小丘,家裡的星兒寶貝是否能夠有效因應,並接受挑戰。

請讓孩子了解挫折的感受是很自然的,特別是這些感受不會只有發生在自己身上。身旁同樣有著許多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境下,遭遇不同的挫折。只是我們是否願意被挫折打倒而裹足不前,或消極逃避放棄。

提升星兒的挫折忍受力,讓孩子在面對未來各種可能的挑戰時,能有從容的態度及問題解決力來因應。如同攀登高山一樣,一步一腳印,慢慢往自己所設定的目標前進。

挫折像什麼?


試著讓孩子以他熟悉的字眼及語言表達他心中所經驗的感受,例如
「挫折就像一頭垂頭喪氣的獅子,步履蹣跚地離開自己熟悉的森林。」
「挫折就像在自行車大賽中,輪胎突然被尖銳的石頭刺破被迫放棄比賽。」
「挫折就像洩了氣的氣球般皺成一團,讓人感到沒勁。」

與挫折相近的情緒

讓孩子知道挫折帶給每個人的心情感受都不太一樣。有人在挫折當下心情突然平靜沒有感覺,有人在挫折之後難過地痛哭流淚,有人在挫折當下激動大聲咆嘯,有人在挫折之後垂頭喪氣不發一語。

讓孩子熟悉挫折也同時帶來許多不同的負向情緒反應,例如沮喪、生氣、難過、懊惱、低落。讓星兒知道這些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反應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換成是大人或其他小朋友也會有同樣或類似的感受。

設定挫折保存期限


努力卻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結果,令當事人感到挫敗很是自然。只是這樣的挫敗心情到底要在孩子的內心裡盤旋多久,多少也影響著孩子下一步的行動。

你可能會疑惑,為什麼有些孩子的挫折忍受力比較好、有些比較差呢?這裡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元素,那就是孩子如何看待眼前的這件事物。無論是具有挑戰的事,或是結局已經是失敗的事。

比賽有贏就有輸,這是非常普遍的道理。但是沒有人喜歡輸,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但是如果真的輸了呢?特別是在努力過後,結果卻不如預期怎麼辦?

前面提到挫折忍受力關係到孩子是否可以順利地,從壓力中回復自己的表現。怎麼看?怎麼想?怎麼解讀?這是關鍵。請記得,避免讓星兒持續陷入二分、非黑即白的思考是很重要的事。

試著從過程來看,在輸與贏之間有著許多的排列與組合。有些孩子是望見了輸了之後的結果,例如獎勵沒有了,責罵出現了。但有的孩子則傾向於看到下一次可能成功的機會,如何在這次輸的過程中,發現對自己下一步有利的地方,這也是失敗的價值。

眼前的一次次小失敗,造就了日後那一次的大成功。但無論是失敗或是成功,
就過程來說都是孩子所經驗的、實實在在的情感過程。

每個孩子對於挫折的感受不盡相同,或許你可以與孩子一起思索各種可能的情境。例如想想努力一年的練琴,卻遭遇強勁的對手而從名單中被刷落。自認非常認真的準備考試,但是結果卻差強人意,沒有真正地反應出自己的實力與表現。甚至於小到積木堆疊,老是疊不起來而生氣惱怒進而放棄。

有時挫折感來自於孩子自覺付出許多,但結果卻大相逕庭而無法接受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局。有時挫折感則來自於對於眼前事物難度的高估或放大,而讓自己感到眼前的高牆一直讓自己無法超越。

關於得失心可以試著先檢視孩子對於得與失的後果,可能在意的會是什麼?同樣地,我們也必須先思考是否我們平時太過於強調孩子不能輸的態度,或著對於孩子輸了之後,我們可能呈現出失落或落寞的反應。當孩子太過於注重得失往往也就容易忽略了所參與的過程,而少看自己努力的過程與存在。

另一件事,請留意我們是否常不知不覺地就容易做出比較的反應。弟弟你看人家樓上的那哥哥這次段考數學全校排名PR 99耶,妹妹你看那小阿姨的女兒這回鋼琴獨奏獲得冠軍。

想法與行動雙箭頭


提升挫折忍受力主要在於孩子的兩個雙箭頭,想法與行動。這如同足球場上的前鋒將決定著孩子是否進行向前,來個臨門一腳,將球踢進。當正向思考力與問題解決的行動力具備了,這時孩子對於挫折的忍受與抗壓也水漲船高。

以音樂比賽為例,當結果出爐,自己卻沒有在入選名單內,讓孩子心情低落了幾天。這時,在孩子情緒比較平穩的情況下,試著引導孩子換個念頭想想「其實,我應該覺得非常榮幸有機會和來自於各地的鋼琴演奏好手,同台分享。這回,我從入選演奏者的表現發現,原來真正讓聽眾產生共鳴的是,讓自己投入所演奏的樂曲裡。但是我發現,原來自己都把注意力一直擺放在要記得彈對樂譜,其實自己並沒有真正的融入。」

轉個念頭,讓孩子發現原來自己在演奏的技巧上,還有這麼大的突破空間,想著想著自己就笑了。當然,也迫不及待想要趕快再進行樂曲的演奏練習。

長崎蜂蜜蛋糕


面對挫折是需要給孩子一些成功的經驗。而要達到這經驗,試著將眼前的刺激進行簡化,就像長崎蜂蜜蛋糕一樣,一小片、一小片切開。這是對於孩子面對挑戰的胃口比較容易會有食慾些。

先讓孩子有吃完(完成)的經驗,讓他有機會去細細品嚐、咀嚼後的美味,及衡量自己的食量,這時孩子面對眼前的挑戰才不會畏懼。

「我做得到!」讓孩子看見有能感,對於提升挫折忍受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可以!」「我願意!」當孩子燃起嘗試的動力,做了、經驗了,就有機會看見自己的完成。

如同撐竿跳一樣,總是要讓孩子有跳過的機會。因此,將高度下降沒關係,30公分也可以、50公分也行,只要讓孩子有機會橫跨過去。30公分有了、50公分有了,接著逐漸將高度提升到70公分、80公分、100公分、120公分。孩子會漸漸抵達到一個能力的最佳水準、最極致的表現。

情境模擬


試著多出一些情境題讓孩子思考該如何因應,例如「當大家不同意自己的看法該怎麼辦?」「面對平時底子較薄弱的數學應用題該如何解決?」「分組時,總是陷入沒有人來找的窘境該如何是好?」「大隊接力選拔結果自己沒被選上該如何面對?」「免試升學沒有錄取自己所期待的高中該如何是好?」



儲值問題解決點數


當然在挫折忍受力上,其實也蘊含著孩子面對壓力的問題解決能力。這一點,請記得平時多與孩子儲值問題解決的點數。多將一種問題,多種解決策略先思考、先想好放在腦海裡儲放。當然,平時多操演、多練兵對於未來再面對挫折時,多少能夠多一些解決的策略與應變的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