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延宕:提升星兒需求等待力
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負責心理師)

「你這孩子到底在急什麼急,稍微等一下難道不行嗎?不是跟你說過現在在排隊,前面還有那麼多人在等,還沒輪到我們,你急有什麼用?又不是你吵人家就一定要讓你,每次都這樣,蛋捲冰淇淋不吃又會怎麼樣?真是的。」小兆媽板著臉,語氣略帶微詞地抱怨著。

只是,無論媽媽怎麼苦口婆心地叮嚀「等一等、等一等」,小兆在人群的行列中,仍不時跺著腳,用力拉扯、搓揉著媽媽的衣角,口中持續喃喃自語「我要吃冰淇淋、我要吃冰淇淋、媽媽我要吃冰淇淋啦。」旁人不時將目光投射在小兆這一對母子上。時而苦笑,時而搖著頭,時而勸著「小朋友,你要練習等待喲,你看我們都在排隊,不用擔心冰淇淋會融化啦!」

當旁人說著、勸著,卻見小兆更加焦慮地自言自語「冰淇淋會融化、冰淇淋會融化、媽媽,冰淇淋會融化啦!快點啦!快點啦!冰淇淋會融化啦!」這時,只讓小兆媽更感到無地自容,一股火氣也漸漸燃燒起來「再吵!我們就回家,不要買,吃什麼蛋捲冰淇淋,連排個隊都等不及,還吃什麼冰淇淋!」

當小兆一聽到媽媽說「再吵!我們就回家,不要買,吃什麼蛋捲冰淇淋!」這時,小兆的情緒活像是脫韁之馬開始失控,拉扯、尖叫、捶打,「我不要回家!我不要回家!我要吃冰淇淋!」這副在眾人之前,歇斯底里的模樣,讓小兆媽羞愧地想要挖個地洞躲下去,當然一股立即離開現場的念頭也隨之浮現腦海。

其實,無法等待,一直是讓小兆媽頭痛的一件事。急躁、焦慮、衝動、固執,再加上自我中心的傾向,讓媽媽一直苦於不知該如何處理孩子無法等待這件事。小兆媽一直清楚一件事,等待、分享、滿足感的延宕,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相當關鍵的一件事。只是,小兆的無法等待,也讓自己感到疲倦了、累了,時而想著「唉,乾脆順著他去,算了。」

等待的焦慮
你會發現星兒對於需求的等待往往存在著焦慮,而這一股焦慮的情緒有時來自於等待所存在的不確定性。對於星兒來說,等待時間愈久,可能產生的變數愈多。如果再加上衝動與急躁,那當然我想要,而且能夠馬上拿得到,要得到,那就再好不過。因為得到了,自在了,至少短暫是如此。

列出需求清單
孩子總是有自己的想要與需要,這一點當然對於高功能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的孩子也是如此。對於自己的需求,有時是需要我們的引導,協助孩子將自己的想要與需要清楚地條列出來。

一點一點寫下來的好處,在於讓孩子感受到在紙上的這些需求到底是什麼?同樣地,透過討論,讓自己了解與熟悉與這些需求,特別是物質之間到底存在什麼樣的關係。

行為與後果
其實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在語言能力上,是足以與他討論,在什麼情況下,自己可以獲得這些滿足。也就是說,孩子到底做了哪些事情,付出了哪些努力與代價,才得到眼前這個想要的東西,權利或任何想要做的事。

清楚地,讓孩子知道「不是你想要,這些物質或權利就會莫名其妙地出現在自己的眼前,而且是說來就來。」讓孩子了解遊戲規則並不是這樣的,他必須知道行為與後果之間的關聯性。

如何給獎賞
有時孩子的需求是否可以等待,往往和我們大人如何提供獎賞的方式,有所關聯。有時孩子在完成一件事情時,往往將視線轉至你的目光,等待你的微笑、點頭、口頭獎勵、一個大拇哥的讚、一個擁抱或者實質的物質獎賞。

增強物的給予是一種敏銳的藝術,對於孩子面對較高難度的挑戰,一步一步的完成,就如同吃完一盤盤迴轉壽司般地將盤子疊高。這時,立即的回饋當然有其必要性。縮短給予獎賞的時間,強化孩子願意動手嘗試的意願是有其必要性。

但是,獎賞的給予拿捏,隨著時間慢慢在走,孩子面對問題的執行,其實也需要大人開始拉長所給予獎賞的時間。這就如同以前只要孩子將積木堆疊一個,你可能就立即報以一個微笑。隨著他的能力逐漸增強,你可能慢慢調整至當他完成五個、十個,甚至於達到目標十二個你才報以微笑回應。

有時,我們很容易為了圖個清靜,在孩子急著要的時候,面對惱人的吵鬧與孩子要就是要的堅持(嗯,說固執也行),往往我們容易選擇放棄原先的約定,嘆了一口氣「唉呦,那就先給他好了,免得一直在那邊吵。」

我常常說「孩子了解我們,勝過於我們了解他們。」你會很清楚地發現,孩子知道運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讓你妥協。同樣地,也知道在什麼時間跟你吵,最容易達到所要的目的。

要提升孩子的需求等待力,請記得,如何守住你的給予防線,會是相當關鍵的一件事。如果,你總是耐不住性子,「唉呦,算了,給他算了。」這時,大概也能夠預期孩子的滿足感延宕能力將很難發展出來。

時間感與結構
要讓孩子能夠學習等待,這時對於「時間感」的概念就顯得相當重要。「媽媽知道你現在肚子餓,但等電鍋跳起來還要五分鐘。」「我知道,你現在非常急著想要玩,但是現在輪到五號,我們是七號,請耐心等待還有十分鐘。」

試著將所需等待的時間,清楚明確地讓孩子知道。有時孩子需要很明確地結構,你也可以和孩子訂定不同的時間日。例如,星期一是溜滑梯日,星期二是電影動畫日,星期三是點心零嘴日,星期四是圖書館日,星期五是上網日。當然這些只是舉例。主要的目的在於讓孩子明確地知道,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特別是他急著想做的事。至於每天可以進行的時間長短,可以再回到你與孩子的約定。

注意力的轉移
當你選擇讓孩子面對需求,要求他等待。這時,孩子是需要我們來引導他如何練習等待。特別是在等待的期間,他可以做什麼事,例如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免於將注意力過度聚焦在等待的時間上,而更顯得焦躁與不安。

例如當孩子在遊樂園排隊急著想玩碰碰車,但是眼見前方排隊的人群,可能需要再二十分鐘才能夠輪流上。這時,如果只口頭要求孩子無止境地等待,是很容易讓孩子更顯得更不知所措,有時等待時間愈長,反而讓孩子更顯得焦慮。

這時,你可以試著讓孩子有別的事情做,轉移注意力,先行忽略等待這件事。至於如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部分因人而異,但可以仔細留意或觀察在這之前,哪些東西或物品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聚焦在這玩意上。例如孩子在排隊等冰淇淋時,可以同時翻閱廣告DM,或戴耳機聽MP3音樂,只要這些能夠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即可。

分享與等待
其實分享也是讓孩子學習一種等待。但請提醒自己,要求孩子分享並不等同於剝奪孩子的權利。特別是,分享並不表示孩子就需要放棄他玩的權利,或一定要禮讓對方,甚至於一定要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給對方玩,或一定要把愛吃的東西剝奪一部分出去給對方。你可以在生活上先示範如何分享,並讓孩子知道這時你也在學習等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