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我這邊:提升星兒同理心能力
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負責心理師)

「我的老天啊!怎麼這麼簡單的題目你都不會?你的腦袋瓜是不是有問題?」「我才看一下就懂了,隨便三兩下就算出來了,你竟然還在這邊發呆?」阿蠻右手食指指著在座位上,望著數學評量一臉茫然的小諾,幸災樂禍地嘲諷著。當然這樣的舉動,聽在一旁阿為的耳裡,非常不是滋味。

「你是多厲害啊!憑什麼笑人家小諾?難道你每一題都會?我就不相信。還說人家腦袋瓜有問題,你才腦袋瓜有問題,白目,愛亂講話,自以為是,難怪沒有人喜歡和你做朋友。」阿為的這些反駁,一字一句地刺向阿蠻的心裡,讓他頓時火冒三丈,緊握起雙手的拳頭,作勢用朝向阿為揮過去。

「誰叫阿蠻每次都愛亂說話,讓人聽著就不舒服。他以為自己多厲害,數學還不是考資源班的考卷,還愛笑人家。」阿為為自己的舉止,在導師面前辯駁著。當然,阿蠻到現在仍然是一副氣呼呼的模樣,同樣也理直氣壯地說著「連那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小諾不是笨,不是腦袋有問題,啊不然是什麼?」

類似這一幕你強詞,我奪理,彼此爭執不休的畫面,不時在班上出現,也讓導師感到有些不耐。

「數學第三題不會的舉手?」當導師對著全班問著的時候,除了小諾有些不好意思,畏縮地將手略為舉起之外,卻也發現坐在一旁的品欣竟也舉起手來。「疑,不會吧,品欣這一題你也不會?」導師皺著眉頭,有點不可置信地望著班上數學一向很好的品欣。「好啦!這一題竟然連品欣都不會,我看應該還是有人不懂不敢舉手,現在看這裡,我再講解一遍。」

這時,只見小諾望著品欣微笑著,因為他心裡知道,這回品欣幫自己化解了一次尷尬的危機。「嗯,品欣這個朋友真的夠意思,能夠知道我被談論的尷尬,這一舉手,也讓同學轉移了焦點,至少讓我頓時鬆了一口氣。」小諾心裡感恩著。

雖然,小諾知道阿為也是為了自己被阿蠻嘲笑,而故意說了那些話來激阿蠻,自己也是該對阿為的義氣說聲謝謝。但是他們兩人的爭吵,卻讓自己的弱點更被班上的同學看見與知道。說真的,事後想想阿為是有些幫倒忙。反而品欣的做法,讓自己覺得她有站在自己的立場。簡單說,她懂我,了解我,感受到我。

我常常和父母與老師分享「同理心,一項容易說,不容易做,但卻是一件要努力做的事。」當然,你也可能自我預言「泛自閉症孩子的同理心能力很差、很弱」而畫地自限,築起一道放棄的高牆。

但有意思的是,在實務上,自己發現到一件事,雖然亞斯伯格症孩子也可能像一般孩子,容易對比自己弱勢的同學,出現批評、嘲笑、欺負、或不以為然的反應。但是,在能力相當的亞斯伯格孩子之間,卻也能夠看見彼此站在我這邊的同理與感受。

啟動察言觀色力
有時,你會發現當星兒能夠解讀眼前的那種情緒是悲傷、是難過、是焦慮。這時,他要能夠進一步感受到對方的經驗就會相對比較容易一些。換句話說,頭過身就過。

當星兒有機會在被協助與引導的情形下,將自己的察言觀色能力再次提升時,讓自己能夠透過臉部表情、身體姿勢、動作、說話的語氣、音量、語調、字眼或內容等作為判斷。這時,第一時間聚焦對了、接近了、感受到了,你就有機會看見星兒的下一道同理心的醞釀就容易出現。

例如當望著小諾皺著眉、眼睛瞇起來、嘟嚷著嘴、手指不時在搓揉著評量,這時孩子如果能夠從有限的線索裡,覺察到小諾面對不會所衍生的茫然表情,或焦慮情緒,一種自己也曾經面對與感受到的不自在感。同理心就能夠在星兒們的內心裡浮現。

同理心如何表現?
有時,星兒們可能理解了對方的感覺,但是如何進一步將這樣的感受反映給對方,卻也是另一種挑戰。當然,是很值得演練的挑戰。給孩子例子,給孩子畫面,給孩子經驗。

如同上述的例子,當小諾因為數學不會被阿蠻嘲笑,再加上阿蠻與阿為的爭執,而造成大家的目光都在自己身上時。如果你也感受到當事人小諾的不自在,這時自己會怎麼做,以化解小諾在班上如此尷尬、難堪的感受?請和孩子一起腦力激盪,除了像品欣一樣,細膩貼心地也舉起手來,將大家的目光轉移到自己的身上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做法?

孩子需要一些生活經驗與實例演練,或者多運用一些影片為媒介讓孩子來解讀、思考也是一種做法。在Youtube上有一則感動內心,關於兒童癌症的公益廣告。影片中,妹妹見了哥哥快要回來,頓時拿起剪刀剪了自己的頭髮,準備和因為接受化療而頭髮變少,戴著帽子的哥哥,分享、交換。在開門的那一剎那,和孩子分享彼此的觀察、想法和可能的進一步做法。

請記得,先不要立即批判孩子的反應,例如亞斯伯格症孩子可能會回答「唉呦,拜託,竟然要用頭髮和人家換帽子,誰要啊?」。先讓孩子說,你就有機會能夠聽見孩子對於周遭事物的想法與感受,或許不真切,但也因此有機會再進行調整。

行為的代價
面對上述中的阿蠻與阿為,雖然彼此都可能認為自己的反應沒有錯。孩子們常常會有一種傾向,「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當然這並非專屬於亞斯伯格症或高功能自閉症孩子。

當孩子有些不適當的言語或行為出現,如果我們只是抽象地告訴他們「要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如果你是他,你會怎麼樣?」,說真的,這樣的處理方式,還是很難讓孩子同理入味,特別是對於星兒們來說更難加以體會。

要讓孩子學習同理,發展出同理之前,孩子是需要對自己的不適當行為先察覺。這也是我經常在演講場合裡所提及的,不要直接問孩子「為什麼?」而是先問孩子「你在做什麼?」孩子需要先能夠覺察到自己的言語或行為,甚至於必須對於自己的言語或行為負起責任,經驗行為所帶來的後果之後,才比較有可能進一步跨進同理心的這道門檻。

「你覺得我可以怎麼處理?關於你對小諾說的這句話『你的腦袋瓜是不是有問題?』」先讓孩子思考自己的行為後果,你不需要急著馬上告訴他會有什麼後果。當然你也可以讓孩子有機會去表達「你的腦袋瓜是不是有問題?」這句話他所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你會發現星兒們常常說者無心,有時自己也搞不懂這句話的意思。

累積孩子被同理、被了解、被懂的能量
如同施與受之間,在提升星兒的同理心能力之際。請記得,隨時檢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同時給予孩子同理的感受。當孩子有機會、有經驗被了解、被接納、被懂,那會是一種很棒的經驗,很舒服的感受。

當孩子不斷累積這樣被同理的經驗時,屆時,需要星兒們展現出同理的這能力,孩子也比較有所遵循。這也是我常在演講場合提醒父母和老師「我們最近一次同理孩子是在什麼時候?」請試著靜心回想,身教,仍然是陪伴孩子成長非常關鍵的一件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