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談泛自閉自我成長(上)
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負責心理師)

電影是一扇窗,從窗裡窗外看過去,將讓我們遇見人生各種的可能性。關於泛自閉症的瞭解也是如此,在這裡,從不同的窗,看見不同的自我成長。《遙遠星球的孩子》《一閃一閃亮晶晶》《摯愛》(House of Cards)《我的火星小孩》(Martian Child)《我的名字叫可汗》(My Name is Khan)《阿蒙正傳》(Simple Simon)《他傻瓜誰聰明》(Elling) 選擇這七部關於泛自閉症的電影,一起從劇中的人物讓我們看見泛自閉症的自我成長。

自我定位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如果放對位置,那麼每個人在自己的天地裡都會發光發亮。我想,這樣的想法,一定也包括泛自閉症的孩子與朋友們。自我定位,在每個人的心中不盡相同。這就如同每個人的預設目標都不一樣,其實目標沒有所謂的好壞,我想差別在於有沒有適合自己。

在《遙遠星球的孩子》紀錄片裡,導演有系統及完整地介紹國內關於泛自閉症的認識,相關醫療、教育的現況,及在泛自閉症家庭裡,一段段深刻感動的親子生命關係。其中,關於自我定位的部分,特別讓我看見了小喻(廖唯喻)的故事。如同在醫院工作中的小喻,擅長及熟悉於每個檔案的編碼與位置。在這份工作中,讓小喻的角色發揮了他的關鍵與重要性。

忠於自我
對於許多泛自閉症父母來說,望著一般孩子的成長,與自己孩子所拉開的距離,無論是語言、認知、社會情緒、行為表現、獨立生活等,往往相當辛苦地想要迫切追上。

這種感覺就如同遙遠的前方,有著一條抵達終點的到達線。只是這條線,似乎隨著時間,不停地、不停地往前位移。無論父母與星兒們追得多麼辛苦,總是望塵莫及。想要讓自己的孩子與正常孩子(我總是習慣以一般孩子稱之)的發展一樣,往往在忽略了孩子的自我而顯得精疲力竭。

忠於自我,在《遙遠星球的孩子》,蔡傑爸爸最後轉變了這樣的態度。「然後就看到他 很開心的笑」如此單純,卻充滿生命力量的關係,讓蔡傑能夠在成長中忠於自我。讓屬於真正的蔡傑發光發現,在他成長的路途上。

自我探索
在泛自閉症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你我是否曾撥出時間讓孩子學習如何認識自己。無論是屬於自己的想法、個性、興趣、嗜好、能力、感情、自己與這世界的關係等。

無論你與孩子是否把自己視為是外星人,在成長過程中,如何學習欣賞與看待自己的優勢,調整與接納自己的弱勢,找到屬於自己與這世界的關係(好吧,外星人與地球人的關係也罷),或許起步晚,或許路途荊棘遍佈滿地,自我探索仍然是一條成長的必經之路。這部分,來自新加坡的陳毅雄起了很好的示範。

友誼體驗
如同一般孩子的成長,泛自閉症的孩子需要友誼也是毋庸自疑。雖然在友伴的形成過程中,總是讓這群在溝通與社交上,相對不討好的孩子們吃盡苦頭,充滿挫折。但有時你我會發現,當彼此開放自己心的寬度,彼此遇見對方的美好,同時加上父母們用心地經營著得來不易的情誼,這時友誼的體驗將在成長過程中滋長。在《一閃一閃亮晶晶》紀錄片中,特別讓我看見了這一份難得的情誼,在明澐、宇謙及志澄三位小朋友的關係裡,如同桃園三結義。

心中的祕密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有著不為外人所知的秘密與心事。這些深藏在內心裏的生命經驗,有些如同創傷,有些則存著疑惑,有些則找不到可以傾訴的出口,而被深深地埋放在內心裡。

在臨床實務上,發現親子之間的溝通疏離,往往讓彼此愈來愈生疏、陌生。忙茫盲,往往讓孩子們少了訴說的機會。久而久之,有時乾脆選擇不說,有時不知向誰說,有時不知道怎麼說。秘密就這樣一個一個深放在心中,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讓心起了變化。

在《摯愛》影片中,因父親去世,自我封閉,不與人交談,同時具有不可思議的創造天份的莎莉,在自己的心中也藏放著這份秘密。可惜的是,莎莉的母親自己也承認對於孩子的陌生。當通往孩子的那把心靈鑰匙被遺落了,如何再費勁心思把它找回來,是需要付出十足的代價。如果幸運找的到的話。

情感表達
泛自閉症的孩子在情感表達上,總是讓彼此感到挫折。這份挫折,有時來自於彼此對於所表現的溝通方式感到陌生。特別是當孩子不說話、少說話,或無法有效表達時。

你我是否曾經想過屬於孩子的情感表達方式,特別是,嘗試解讀這些方式所要傳達的意義,無論是尖叫、自我刺激,臉部表情平板,甚至於如同《摯愛》影片中,莎莉運用紙牌所架構出的房子所要傳達的情感訊息訊。

接納
《摯愛》影片中,在莎莉被診斷為自閉症的過程中,你我會看見一段段母親與兒童精神科醫師之間對於生命的差異看待。你我是否能夠接納孩子所呈現出的所有現象,是視為病態的表現,還是專屬於孩子的特質,或者在這兩者之間,找到最適的平衡。或許,這也是我們在看待泛自閉症孩子的現象或症狀時,可以靜心思考的地方。

壓力因應與調適
大衛,一位當紅的科幻小說作家,從小就認為,有一天飛碟會從外太空飛來把自己接走。在經歷喪妻之痛後,決定收養自稱來自火星,不太能夠融入社會的小孩丹尼斯。這是電影《我的火星小孩》的劇情簡單介紹,而從影片的觀看過程中,我則先遇見每個孩子的壓力因應與調適方式。這部分,也是泛自閉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道必修的成長課題。

劇中的丹尼斯,面對壓力的反應總是躲在紙箱裡,這畫面與《阿蒙正傳》裡的阿蒙於電影一開始即躲在如火箭筒般的桶子裡類似。或許,類似的畫面也讓你感到似曾相識,在校園裡,有些泛自閉症的孩子也總是躲在某個角落,讓你費勁心思去尋找。

面對壓力選擇逃避,無論是電影中的丹尼斯、阿蒙,或者在你我身旁的亞斯伯格孩子們似乎容易採取如此的選項。只是,逃避或許讓自己一時迴避了壓力源,但最後終究是需要面對、因應與處理。

「整天躲在箱子裡的小孩 這表示他有毛病 等於是買二手車漏油你能不管嘛」這是《我的火星小孩》電影中的對白。面對星兒們的抗壓力,你我是否已經啟動協助的機制,開始尋找因應的對策,例如影片中「根據我對幻想的瞭解 這可以是一種求生技能 這是因應對策,解決困難的問題你無法解決的問題」。當然,嘗試找出孩子的壓力源,或許在給予協助上,能夠真正聚焦。「他被拋棄過 情緒受創 很難找到領養家庭 他從來沒有屬於自己的家」「我只想讓你在我這兒有歸屬感 因為這是你真正需要的 你內心只想屬於某一個人」大衛如是說。

本文同步刊登於 關懷泛自閉系列活動文集《賞析電影與書寫人生》林芳瑾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