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學習同理心與尊重從電影學習同理心與尊重(上)
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負責心理師)

電影是一扇窗,從窗裡窗外看過去,將讓我們遇見人生各種的可能性。關於泛自閉症的瞭解也是如此,在這裡,從不同的窗,看見不同的自我成長。《叫我第一名》(Front of the Class)《心中的小星星》(taare zameen par)《聽見天堂》(Red Like the Sky)《永遠在一起》(Ways to  Live Forever)《借物少女艾莉緹》(借りぐらしのアリエッティ)《畫出你自己》(Draw Yourself)《史丹利的便當盒》(Stanley's Tiffin Box)選擇這七部電影,一起從劇中的人物讓我們學習同理與尊重。



無情的誤解
人們瞭解的,總是比不瞭解的少很多。或者應該說,是少非常非常多。但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應該很瞭解,特別是對於「人」這件事。《叫我第一名》,劇中的布萊德,從小患有妥瑞症,在成長過程中,吃盡被誤解、被視為是在胡鬧的苦頭。

故意這兩個字,總是蓋住他本身無法控制的不自主抽搐(tic),而必須向周圍的人說盡抱歉。這如同患有亞斯伯格症困擾的孩子們,也容易因為被誤解,而被給予慣壞、寵壞、過度溺愛,而為所欲為、自我中心的德性。



殘酷的嘲諷
沒有人願意天生患有這些疾患。當我們蒙著面紗來看這些孩子,無論是患有妥瑞症、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甚至於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這時,因為不懂,甚至於不想懂,沒有時間懂的態度,就很容易招喚來殘酷的嘲諷。如此的批評與嘲諷在《心中的小星星》中,患有學習障礙的伊翔也是如此遭逢。嘲諷者,是很難理解被嘲諷的人的感受,更別說是給予應有的尊重。



如影隨形的存在
如果這些特質一直存在,就如同揮之不去的愛搗蛋的同伴,你我是否可以如同《叫我第一名》劇中的布萊德,將這些惱人的不自主抽搐(tic),視為是如影隨形的存在。當自我接受了存在於自己身上所有的特質,特別是這些不請自來的生理疾患。或許,接受了,也是自我改變的開始。

回到泛自閉症孩子的身上,關於孩子可能存在的固執、疏離、對於週遭事物的不同解釋與看法,我們是否也能夠開放心胸接受呢。



不一樣?
面對眼前和我們不一樣的孩子,你我將如何看待。《心中的小星星》中的伊翔,在學校的學習上總是感到筋疲力竭。一樣?標準是什麼。為什麼一定要一樣?有誰可以來告訴我。從伊翔的成長歷程上,讓我們汗顏地看見,學習似乎總是要把我們弄得都一樣。2題、3題,在考試成績上總是落後的伊翔,是否可以有著他與別人的不一樣。

或許我們來試試看,跳脫這「不一樣」的框架,這時你會發現我們對於泛自閉症的孩子的接受,在心裡會變得寬廣些。一樣,或許是你我的期待。但不一樣,或許是常態。你也可以讓孩子來思考一下,在自己的生活周遭有哪些是一樣。



你的眼光
從《心中的小星星》的影片中,讓我們嘗試看見隱性的學習障礙,如何被我們慣性的眼光所誤解。我們習慣於觀看孩子的外顯行為表現,卻容易忽視在這行為背後所要傳達的訊息。這一點,泛自閉症的孩子們也總是被如此對待。或許試著提醒著自己,我們選擇如何看待,總是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孩子的方式。



與眾不同
孩子需要有懂他的老師,當然也需要有懂他的父母們。讓我們的眼光試著友善些,讓我們看待孩子的能力光亮些。你的眼神的肯定,將是孩子們自信的活力泉源,或許也讓我們可以容易看見孩子的與眾不同。



關懷的能力與態度
『關心有治病的效用 能緩解痛苦 讓孩子覺得被需要 偶爾的擁抱和親吻 表示我的關心 兒子 我愛你 如果你害怕 就來找我 如果你摔跤 受挫 別擔心 有我陪著你 強化信心』這一段電影《心中的小星星》中的旁白,讓我們重新來檢視自己與身旁孩子之間的關係。一直認為,當我們大人改變了、調整了,對待孩子的方式。孩子一定也能夠感受到我們的尊重,無論他是被冠上亞斯伯格,還是被診斷是自閉。



覺察內在經驗
當自己從明眼的情況,突然因意外造成失明。當眼前的世界因為視覺這扇窗被關掉,這時當事人的內在經驗會是什麼模樣?當我們化為《聽見天堂》中的米可,我們的內心衝擊會是如何?

『我發現一個祕密 音樂家們在彈奏時 他們總是會把眼睛閉上 因為這樣 他們可以更強烈地感受到音樂』這一段電影《聽見天堂》中的對白,或許也讓我們再次轉換對於生命中有些無法改變的事實,但試著以不同的角度來詮釋。



傳達的接收與理解
泛自閉症的孩子,在訊息傳達的接收與理解上,總是與一般孩子相較弱了一些。但在這裡,我們該來思考的是,孩子們需要提升接收我們訊息的能力,還是我們也該調整對於孩子傳達出訊息的理解。

或許從《聽見天堂》中,你我也可以讓孩子來思考,當主角米可的眼睛看不見時,他將如何去表達自己對於生活周遭事物的看法,如同影片中收集各種聲音來呈現所要表達的事物。同時自己又該如何來接收別人所傳達過來的訊息呢。看見別人的生命歷程,瞭解對方面對生命的態度,也是讓孩子們學習瞭解身旁的人的一種經驗。



站在對方感受
蒙上眼睛,走進劇場,用心聆聽孩子們所呈現出的聲音世界。當我眼前也開始昏暗,甚至於視覺光線全部緊閉時,或許這也是最直接瞭解視障孩子們的方式。同理,很好說。但同理,真的很難做。但同理,卻一定需要你我來做。

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感受,如同你穿上孩子的鞋,穿上孩子的衣,試著去感受那不合己身的鞋子與衣服。在行走時,當衣服負載在身上時,那股差異的感受,或許也就有機會來瞭解眼前的孩子。

這就如同,讓你一件一件衣服加掛在自己的身上。厚重的感覺,總是讓人不適。而自閉症孩子們的感官接收也總是呈現出這種被壓迫的不適。只是,孩子們受限於表達的能力。實無法,也很難讓我們瞭解。除非你願意去感受。

無論孩子走到哪,不好意思,這裡不能去,那邊不能走。往前,也不是。向後,也不行。這種無所適從的感覺,總是讓患有亞斯伯格症困擾的孩子在生活中失去了,可以遵循的方向。沒有方向,不知所措,焦慮當然油然而生。


傾聽想法
《永遠在一起》影片開始,山姆述說著自己的小檔案「一、我叫山姆;二、我12歲;三、我蒐集趣味故事和有意思的小玩意;四、我有白血病;五、你看到影片時,我可能已經死了。」娓娓道來,在短暫的生命即將結束之前,自己如何開始學習面對這道生命課題。

當生命在眼前即將逝去,總是令人震驚、失措以及不捨。如果這生命又是屬於年輕的自己。有時,讓孩子們嘗試接觸生活周遭這道較為重擊的生命課題,或許你我也可以同時來觀察泛自閉症孩子們對於生命的反應。特別是對於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們,同時也可以傾聽他的想法。關於生命,關於死亡,關於活著,關於任何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本文同步刊登於 關懷泛自閉系列活動文集《賞析電影與書寫人生》林芳瑾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