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校園電影院》

【電影名稱】更好的世界 (In a Better World)
【適用類型】校園霸凌、暴力與攻擊

前言:如果暴力是那麼的有效,為什麼我不能選擇以暴制暴?
大標:從暴力的施與受中,傾聽孩子內在的吶喊

「哇!你看那遜咖走過來了耶。」「哪一班的啦!你同學喲。」「誰跟他是同學,那麼衰。」「真的很遜耶,蠢蛋一個,全班都及格竟然就只有他沒過,肉腳喲。」「對啊!把我們班的素質都拉低,轉學啦!轉學啦!」走廊上,八年五班的同學三三兩兩對著廷威指指點點、嘲諷、辱罵著。甚至於故意擋住他的路,讓廷威進退不得而在原地焦慮地搓揉著雙手,這時擠在教室窗口觀看的同學更是笑得開心。

上學前,廷威總是拖拖拉拉,抱怨不想到學校。每回,總是需要爸爸板著臉,神情嚴肅地命令他「你給我聽著,現在馬上給我出門去上學,否則你給我試試看,等我下班回來你就完蛋了!」這時媽媽總是在旁苦口婆心催促著「廷威,趕快上學去,不要再惹你爸爸生氣,有什麼事情回來再說,快點、快點。」廷威總是勉為其難地出門,但常常在校門口轉角的便利商店前逗留,總是捱到第一節上課鐘響前,才拖著腳步蹣跚走進教室。這也讓他因為遲到而被記了好幾支警告,並累積了兩、三支小過。

廷威自己很清楚,回家後,他什麼事情都不會想跟媽媽講,當然爸爸更不用說。「廷威,今天在學校乖不乖,開不開心?」媽媽總是千篇一律地這樣問著。廷威不是機械性地回答「乖」,不然就索性地什麼都不說。因為他知道,說了也沒什麼用,就像在學校跟老師講也是一樣。

「我是成績不好!但是憑什麼他們都要欺負我?」廷威獨自在操場的角落來回踱步、自言自語,這是校園裡讓他感到最安全、最自在的地方。平時,不止八年五班的同學愛對他冷嘲熱諷、捉弄,有時連九年級學長,也常常走過去就朝廷威的胸前用力推,或彎舉起手作勢狠狠揍他,或大聲吼著「欠揍!閃邊啦!」。讓他感到更難堪的,不外乎前天上廁所時,被一群打掃的同學從外擋住門,並用洗拖把的汙水朝廁所裡潑下去,弄得他一身濕,一進教室時,還被同學笑說「哇!你跟便便感情這麼好,為什麼不乾脆跟它一起從馬桶私奔」。隨後,全班又是哄堂大笑。那一次,讓廷威躲在房間裡的棉被哭了一整晚。

【電影寫真】
「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 是丹麥新浪潮女導演蘇珊娜畢爾(Susanne Bier)的作品,同時榮獲金球獎與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本片故事描述在校園常遭受霸凌的伊利亞斯(父親安東在非洲難民營行醫,與妻子馬莉安分居兩地),與剛逢母親去世、與父親關係疏離,而從倫敦轉學至丹麥的克里斯丁,兩人經歷著同儕霸凌這件事,及採取報復所衍生的道德兩難困境。
影片中,不時從細微處透露著人性幽微的弱點,及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無論是大人或小孩在面對暴力攻擊時,選擇復仇與寬恕憐憫之間的人性掙扎與煎熬。
電影像一扇窗,開啟許多觀看者的思維,讓我們從「更好的世界」影片中,一起與孩子分享、討論及腦力激盪劇中所要傳遞的訊息,無論是暴力、霸凌、寬恕、內心衝突、家庭失序及問題解決等現實與殘酷課題。

【溝通與分享】
Q1校園霸凌到底在傳達什麼訊息?
曾幾何時,校園裡對於某些孩子來講如同殘酷的羅馬競技場。在這無論是以言語嘲諷或肢體攻擊的現實中,請一起與孩子思考霸凌這件事到底是要告訴我們什麼事?

Q2當霸凌發生在自己身上,你會有什麼反應?
當影片中,蘇佛領著一群同學對於伊里亞斯的外表嘲諷著「鼠臉」「畸形兒」「醜」「從我的胯下鑽過去啊,你這老鼠」「反正你看起來像老鼠」「你是老鼠吧?」「你該回家吃起司了吧?」如果角色換成是自己會有什麼反應?引導孩子試著覺察面對暴力的反應方式。

Q3以暴制暴難道真的不可以嗎?
是誰說不能以暴制暴?引導孩子思考如果別人漏了我腳踏車的氣,我是否也要漏了別人的氣?我如果選擇這麼做,到底是為了什麼?當腳踏車的輪胎氣門被拿走,克里斯丁問「你怎麼不拿別人的?」而伊利亞斯回應「這樣他就得走路回家了」試著聽聽看孩子的想法。對於劇中蘇佛被克里斯丁採取以棒棍毆打及用刀威脅後,向父親表示「第一次把他打的更慘,他以後就不會了」「現在沒有人敢動我了」,這樣的想法到底適不適當?到底施暴者該不該得到教訓?當警察提及蘇佛有一隻眼睛可能會失明,但伊里亞斯回應「這能教訓他不要再欺負別人」,如果施暴者得到教訓後,就不會再欺負人,這樣的想法對嗎?
 
Q4為什麼孩子選擇壓抑受暴的心情,卻不願意向父母說?
如果你是伊里亞斯或克里斯丁,當在校園被霸凌或欺負時,在什麼情況下你才會選擇向父母說?當孩子選擇壓抑不說,到底意謂著什麼事情?是與父母之間的關係疏離,或父母總是不瞭解孩子所身處的世界?或者說了,對於現況也不會有所改變?

Q5當你發現父母本身也被欺負,會有什麼感受?
當劇中伊里亞斯的爸爸安東在處理孩子間爭搶盪鞦韆的紛爭,而被對方的爸爸拉斯動手推打,及賞以耳光時,對於初期選擇不回應而離開的方式,如果你是目睹的孩子,那麼你會選擇怎麼做呢?你又如何看待大人解決暴力這件事?

Q6暴力如何在孩子的心中滋生?
無論是影片一開始蘇佛以言語暴力加諸在伊里亞斯的身上,或者劇中克里斯丁與伊里亞斯決定以自製火藥的方式,來報復、炸毀欺負安東的拉斯的車子等,試著一起與孩子思考暴力到底如何在孩子的心中滋生?是一種挫折反應?問題解決?模仿學習?壓抑情緒的宣洩表現?或如同瑪莉安告訴克里斯丁,「你是一個被寵壞的小孩」「自以為你可以控制別人的生活」等。

Q7當校園霸凌老師都無法幫忙,孩子該向誰求助?
關於霸凌這回事,克里斯丁曾對他的父親說「每一所學校都一樣」,如果當受霸凌的孩子都覺得校園裡最親近的老師都無法解決這個殘酷的問題,他們又該怎麼辦呢?試著聽聽孩子們的看法。

Q8當霸凌者需要幫忙時,你是否會伸出援手?
與孩子討論在劇中非洲的某個角落,做為難民營醫生的安東是否該救治腿傷的惡霸大人物,特別是,當他又是一個殘酷地將孕婦的肚子剖開來,判斷嬰兒是男是女,同時也殺害許多難民營的人時,到底你會選擇幫或不幫,這在道德或倫理上又有什麼樣的看法。  

【駐站作者簡介】王意中,學歷: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專長於兒童青少年心理諮商與治療。現任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預告片網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GtyGgVE5x0
原文刊載於《張老師月刊》411期‧2012年3月‧p104-108 《校園電影院》專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