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校園電影院》

【電影名稱】昨日的記憶
【適用類型】記憶的消逝、自我的存在、照顧的兩難

前言:當記憶如同在黑夜裡,悄悄地,一步一步地,無聲遠離。遺失一片片記憶拼圖的心靈,是否還是原來存在的自己。
大標:記憶,不告而別


「是誰把我的CD盒撒的滿地都是?還把我最愛的CD丟進垃圾桶裡!」「阿公是不是你?」「很討厭耶,連巧克力脆片也被你打開偷吃,這可是我明天的早餐耶!」「媽媽,妳看阿公啦,偷吃人家的東西還一副嘻皮笑臉的,真是可惡!」

「喔!我的老天啊!媽媽,妳叫阿公把褲子拉鍊拉好啦!內褲露出來真的很難看耶,沒禮貌。」「嗯,怎麼我的房間裡有一股尿騷味?喔!拜託!阿公你很噁心耶,幹嘛尿尿在我的地毯上啦!」

高二的雁華拉高嗓門,雙手叉腰,氣急敗壞地數落著眼前一臉無辜的阿公。一個年滿七十歲,最近常常出狀況,總是讓雁華雞飛狗跳,患有阿茲海默症的阿公。

時序回到昨日。「雁華,妳有沒有看見阿公?怎麼房間裡都沒看到一個人影?」媽媽焦急地問著「該不會又走丟了吧?」「雁華,妳剛剛有鎖門嗎?」

「拜託,門鎖著,阿公還不是會打開,哪有什麼用。他不是離家出走好幾次了,反正最後還不是會被鄰居帶回來。」

「雁華,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如果阿公發生什麼意外,妳和我可是擔負不起。更何況,阿公又走出去這件事,如果被妳爸爸知道的話,小心他又要破口大罵了。」

「罵什麼罵?罵了,阿公還不是一樣會四處亂走,我又不是貼身警衛,幹嘛每次放學就叫我看著他。阿公這麼容易走丟,應該送他去安養院啊!那裏不是有專人照顧,比較保險、比較安全,我們也比較輕鬆啊!更何況我還要準備考試耶!」

「雁華,安養院這三個字,妳可千萬別讓妳爸聽到,否則他可會是火冒三丈。」
「哎呀,現在沒時間跟妳在這裡抬槓,趕快我們兩個人分批去找找看,妳往公園那邊繞繞,我到大馬路上問問找找。如果發現了,記得打我手機,知道了嗎?」
媽媽耳提面命著,只見雁華不耐地把書本一扔,嘴吧嘟嚷著。

【電影寫真】
《昨日的記憶》電影裡,包括四段關於失智老人的生命故事,《迷路》《阿霞的掛鐘》《我愛恰恰》《通電》。

其中張秀瓊導演的《迷路》,內容描述在街頭尋找因為失智而走失爺爺的震生,在醫院裡卻巧遇十年前的舊愛小艾,及她身旁的小孩球球。這突如其來的情感相遇,及陷在失智爺爺迷失的困境。讓震生從日記的翻閱中,再度試著找回那模糊卻又清晰的記憶片刻。

陳芯宜導演的《阿霞的掛鐘》,內容描述著患有失智的阿霞,胸前總是掛著一串鑰匙,期待開啟她那遺忘的記憶。30年前的往事歷歷在目,但是對於眼前的事物卻無法記憶。當失智老人的珍貴記憶,與城市裡快速消失的空間,連結在一起時,讓人勾起「不要讓時間停了」的感嘆。

何蔚庭導演的《我愛恰恰》,內容描述或有阿茲海默症的爺爺陳尚厚,在公園散步時,巧遇初戀的情人,自己的太太張玉芳。看似睽違已久的重逢,對於記憶逐漸消逝的爺爺再次品嚐初戀的甜美滋味。記憶停格在那美好的瞬間,在恰恰的舞曲中,如同美味咖啡般,再度令人回味。

沈可尚導演的《通電》,內容描述三代之間,愛唱歌的失智婆婆,身心俱疲的媽媽,及靈敏貼心的小女兒。三個人如何在剝落記憶的心力折損中,重新找出最適當的生活方式。主題曲「IMeMine」,唱出了最貼切的感受,關於記憶的消逝。

「我找不到自己回來 It’s yours, not mine. 每天都從壞掉開始 時間悶著轉 如果留在原地發呆 什麼都好起來 Dreamers Never give up dreams. May I, So I try. But now, I’m so tired」

透過《昨日的記憶》,讓我們看見「記憶」是如何在一個人的生命過程中發酵。當身旁的長者面對無情、殘酷的記憶剝落,這時需要的是你我的貼心同理與關注。一起與孩子分享、討論及思考電影中所要傳遞的訊息,關於記憶、自我與照顧等課題。

【溝通與分享】

Q1抓住記憶的尾巴
「小孩須要記得自己沒有印象的事情嗎?」在《迷路》這段中,震生對於小艾以寫日記的方式記錄著孩子球球的成長,有著這一段「騙自己」的疑惑。記憶,無論是透過日記本,或著臉書、部落格的影像或文字記錄。記錄下來的,是書寫者或被書寫的印象?一起和孩子思考、討論,關於記憶留存的這件事。記憶,和自己是什麼樣的關係。

Q2記憶的選擇
在《阿霞的掛鐘》裡,老莊對於數十年好友阿霞對於30年前的事記得清楚,但卻對於現在的是記不得有著感慨,「連妳都把我忘了,我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是。」「所有事情都忘了,剩我一個人記得,沒意思。」

試著與孩子思考,當記憶如同城市裡一棟棟即將拆除的房子。人們想記住的、留下的會是什麼?想要遺忘的又會是什麼?如果記憶可以選擇,你將拼湊哪些記憶。如果你有選擇的權利,你要留住過往塵封已久的回憶,還是即日起展新的記憶。

Q3消失的恐懼
在《我愛恰恰》中,爺爺說了一句「我什麼都不怕,就只怕忘了她。」面對自己的記憶,如同年久斑駁的牆壁般,開始如掉漆般,一塊塊地剝落。如此,記憶在眼前,頭也不回地殘酷消失,對於當事人來說會是什麼樣的感覺?是恐懼?是驚慌?是無奈?是焦慮?

讓孩子思考與感受當記憶在眼前漸漸消逝時,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孩子需要試著去感同身受如此的心情。因為沒有人可以預期,在未來的某一天,身旁的長輩或自己,是否會面對崩塌的記憶,而受困於失智中。

Q4抉擇的掙扎
在《通電》影片裡,照顧失智婆婆,身心疲憊的媽媽對著女兒說著「如果我以後變成那個樣子,妳不要客氣。」關於失智老人的照顧,其實對於家人來說,在長期的身心折騰下,是否該將年長的父母送往安養院照護,心中往往有著情感與道德的兩難掙扎。

在《我愛恰恰》中,這一段,外傭瑪莉與太太的對話「妳為什麼不送爺爺去安養院」「因為他是我先生」「他不記得妳」「可是我記得他」。我想,也貼切地點出照顧者的心情與不捨。在照顧與安置這段路途上,是怎樣的想法,而影響你我的抉擇呢?

Q5抹掉的人生
當大部分的記憶不存在了,在記憶體中被抹去了,那我還是原來的我嗎?讓孩子想想,當人失去記憶,如同被橡皮擦塗抹掉一大塊時,這樣的人生會像什麼?是否仍然存在著自己的靈魂。

Q6關於失智這件事
面對失智老人走失在茫茫人海裡,你我會是何種矛盾的心情?如果有一天面對家中的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記憶逐漸消逝時,行為舉止退化,或不識眼前的你我時,自己將以什麼樣的心情和態度來面對,眼前這逐漸陌生的長輩。試著和孩子談談彼此的想法,關於失智這件事。

【駐站作者簡介】王意中,學歷: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專長於兒童青少年心理諮商與治療。現任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預告片網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5Ej-3HBacY

原文刊載於《張老師月刊》420期‧2012年12月‧p106-111 《校園電影院》專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