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星」心情:關於高功能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青少年的情緒因應
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負責心理師)
「雖然,你們常抱怨說我不是能懂你們的心。但是說真的,我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好好表達我的感情。」「我的心情不會只有生氣這回事,但你們總是認為我好像只有如此。雖然,我自己也是模糊不清。」「我也想要讓情緒能夠適時紓解,就像喜怒哀樂寫在臉書塗鴉牆上,有出口,有人看見。」「你們老愛說我像頭受傷的獅子容易歇斯底里,驚慌失措,四處亂竄。其實,我也不愛這種失控的感覺,甚至於害怕這種不屬於我的感覺。」
導師Irene試著在紙上寫下這些自我對話,讓自己去揣摩班上患有亞斯伯格症困擾的阿濤的內在情緒。她知道,眼前的這孩子多數時間溫馴如綿羊般,特別是當整個情境,讓他自覺處在安全的舒適圈中,例如一個人進行英文朗讀、寫作或閱讀。
但有時,因為分組,閱讀節奏突然被迫改變,或聽見同組的同學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或者事情似乎無法依照自己預期的方式進行時,阿濤的情緒就容易像頭受傷的獅子。
英文課,分組時,常有同學不斷反應「Irene老師,我們不想要與阿濤同一組,哪有每次不順他的意思,就生氣,愛批評。自己都沒有想清楚,不見得他的想法都適合每個人。情緒管理那麼差,誰願意與他同組。不要說他有壓力,連我們被分配到和他同一組的人也更有壓力。」這樣的聲音,已經不止一次出現在班上。
也因此,Irene老師試著參與幾次校內外的特教研習,並從自己上網搜尋閱讀中,嘗試認識這群在泛自閉症中,問題相對輕微的亞斯伯格症青少年在情緒因應這部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腦海裡,Irene老師逐漸有了輪廓。她發現這群孩子或許在學科語文上可能是頂尖,但是在內在情緒表達的能力上,往往相對受限。同時,在情緒的自我覺察上也不理想,這也往往讓同學抱怨他「為什麼都不自己照照鏡子,了解自己是怎麼一回事?」。此外,想法與思考的固著、缺乏彈性,連帶地在問題解決上也使不上力。這時,面對壓力在因應與調適上就可想而知。

Irene老師思索著,自己可以在阿濤的情緒因應上,如何盡一臂之力。她不想總是事後補鍋,因為這樣,阿濤還是不斷地,一次又一次經驗情緒傷害。她知道這些孩子的情緒癒合能力總是比較差了一些,容易感染一些。她想要預防,事先做一些功課,在星兒情緒因應的這條路途上。


情緒前一秒
Irene老師開始試著回想阿濤情緒引爆的前一秒。有時,我們總是認為這些孩子莫名其妙、亂發什麼脾氣,而讓彼此感到毫無頭緒。但Irene老師發現,至少很快地倒帶回想前一刻,現場情境中,是否有任何明顯的人事物出現變化。例如冷氣空調異於平常的聲音、或同學沒經過允許任意碰觸他的物品、或特定同學總是愛手指著他狂笑等。
從一次一次的嘗試中,敏銳去觀察阿濤情緒變化的前置因素,找出誘發他負向情緒的可能原因,再從中去進行介入。Irene老師發現,當同學誤觸地雷的機率少了些,阿濤的情緒狀況也穩定些。


觸動能力所及
Irene老師也察覺到,當阿濤面對超出自己預期的要求,總是容易表現出焦慮,這從他老是摳弄著自己的手指頭,及不時咬著衣服袖口可以看出。這時,Irene老師學會試著調整上課內容,並給他表現的機會,同時觀察阿濤的情緒反應,再決定如何微調對他的要求。


同理反映幫他說
Irene老師知道,要讓阿濤自己清楚地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是有些挑戰。Irene老師試著去感受他的情緒,也調整自己過去習慣像個黑色大刷子一般,總是愛籠統反映「老師覺得你心情不太好喲」而模糊掉他的情緒。
同理幫他說出心裡的感受,並清楚地反映出他當下的情緒,無論是傷心、難過、沮喪、厭惡、愉悅、焦慮、忌妒、羨慕、開心、高興等。Irene老師試著想要試試這個做法,雖然「同理」這兩個字,在教學現場總是被提到,但似乎很難去感受到,特別是對於眼前這個陌生的孩子。
當Irene老師開始嘗試猜測他的想法與感覺時,會仔細觀察他的反應,無論是臉部表情、肢體動作,甚至於他專注的眼神等,來判斷自己的猜測是否接近他的心情。


複製先前好經驗
Irene老師發現自己其實不用捨近求遠,她決定自己也可以先回想,阿濤先前的好情緒,總是出現在什麼情境。從這裡找出線索,往往也是一種成功的經驗。當然,好經驗就該好好複製,讓它能夠時時出現。

尋找平靜湖、寧靜海
「一起協助阿濤去尋找,一個能夠讓自己心情舒緩的平靜湖或寧靜海。」Irene老師這麼想著。其實,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有一個類似的地方,一個能夠讓自己波濤洶湧的激盪情緒,在這湖泊或海面逐漸維持一個平靜,或找到寧靜。這需要你的細心觀察,以及你的行動力。
平靜湖、寧靜海,不一定是在山林裡或海岸邊,雖然這些可能都是首選。但這樣的情境也可能存在於星兒的身邊,也許是一扇望向遠方的窗,也許就在家中書房的某個角落,也許是散步在街頭巷弄。無論是哪裡,只要當身處在其間,能夠感受到心情平靜就可以,一個能夠紓解自己壓力的地方。


五彩糖果罐
Irene老師知道,阿濤的情緒一定不會僅僅像同學抱怨的生氣或發怒,這麼的簡單。情緒就像是一罐一罐五彩繽紛的糖果罐,這是Irene老師開始學習去同理、反映他的情緒時,自己所感受到一件事。Irene老師決定引導阿濤一起進行情緒的辨識練習。

Irene老師找了個時間,與阿濤腦力激盪寫了一些情緒在標籤紙上,例如快樂、興奮、愉快、高興、開心、歡樂、喜悅、舒暢、滿足、平靜、雀躍、痛快,或難過、害怕、痛苦、委屈、後悔、討厭、生氣、傷心、害羞、嫉妒、悲、擔心、孤單、無聊、煩躁、寂寞、恐懼等,雖然有些字眼對他還是陌生。

這道動作為什麼必要?Irena老師知道,因為你所遇見的人,情緒反應是相當複雜,雖然自己的情緒可能就是限量那幾罐。如何讓阿濤懂這一罐一罐的玻璃罐到底裝了什麼情緒,是Irene老師接著要動腦筋的地方。她決定要用他最熟悉的方式來讓他辨別,無論是貼情緒文字標籤、用顏色,或塗鴉的表情。

當孩子的情緒架上,開始擺放著這些瓶瓶罐罐,接著可以選一些小石頭,也可以用一些小彈珠或小糖果,讓星兒開始練習定時,辨識自己的情緒,並將這些小東西放入到這些瓶罐裡。

這裡提到的定時,可以是整點,下課鐘響或自己設定的每隔多少小時,或早上起床、晚上睡覺前。當然你要採取隨性,想到就放這樣情緒糖果或石頭也無所謂,只是按部就班,對於星兒的熟悉與習慣建立還是保險些。這些情緒糖果有各種口味,當孩子每一次在放入這一顆顆糖果時,也就不斷在練習自我情緒的覺察與辨識。Irene老師想著,或許這是基本的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