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協助校園特教服務的過程中,有幾類屬性的學童常在學習上遭遇挫折,近而對於每日必須完成的家庭作業產生排斥與逃避。

  • 有些學童基本認知能力能維持在一定水準,但主要問題在於注意力的表現上出現狀況,無論是集中性注意力、選擇性注意力或持續性注意力,這些學童往往被診斷為ADHD或ADD。
  • 這些學童往往在回家後,即開始面對排山倒海的作業套餐,無論是從午後四點或傍晚六點開始用餐,這頓飯往往如流水席般一路吃到午夜都還沒有消化完。
  • 但這些功課量對於班上一般同儕而言有如清粥小菜,兩三口就吞下肚,消化吸收一次完成。

  • 有些學童問題則出現在基本認知能力與同齡兒童相較落在輕度障礙(例如在魏氏智力測驗智商落在55-69),或臨界智商範圍(例如在魏氏智力測驗智商落在70-79)。
  • 特別是後者屬於臨界智商學童,由於這些孩子在外表上與一般學童無明顯差異,且由於無特殊學生身份(例如無法領有智能障礙身心障礙手冊),使得在普通班的學習上往往與一般同儕的要求相同,而被忽視其基本認知落差的問題。
  • 當然,回家後,面對書桌上整盤無法細嚼慢嚥、消化吸收的家庭作業,同樣地整個晚上下來,功課還是未動個幾口,終究實在無法充分理解,因此也難以下手動筆,隔天在原封不動或僅咬幾口的情況下將作業繳回給老師。

  • 無論是ADHD、ADD或屬於臨界智商的學童,面對原班的回家作業是否須要調整,無論是作業減量或內容簡化,也許對於學童家長或班級老師會有不同的思考與想法。
  • 假如這些回家作業,無論是作業量或作業內容,當孩子在適當時間內能夠消化完成,當然上述的現象,就迎刃而解,不是困擾的問題。
  • 但是,假如這些回家作業沒有考量這些學童的身心特質而進行調整,使得學童長期無法消化、吸收不良,導致長時間無法順利完成,當日後再次面對眼前的學科學習或作業評量,此刻,就令人擔心這些學童容易在長期挫折感上產生學習無助感。

  • 關於作業減量或內容簡化,建議由父母、導師及資源班老師共同協調、討論是否須在此議題上做修正、微調。

  • 對於ADHD或ADD等具備一般智力水準的學童,如須調整,建議作業內容難度維持不變,但可以考慮作業量是否能斟酌調整,至於調整的幅度,可視學童的注意力及作業完成表現做浮動調整。
  • 對於屬於臨界智商的學童,如須調整,建議可以考慮降低作業內容的難度,或一部份作業委由資源班老師提供較符合其能力水準的內容,同時可以將作業局部減量。

  • 回家,除了作業,希望這些學童還有機會在學習上多一些預習、多一些複習。當然,更重要的還有一件事,除了功課外,他們多少也該有機會多休息,多做一些讓自己感到好心情及能產生自信心的事情。

 

arrow
arrow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