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兒總是讓老師頭痛,不只偏頭痛,還是整個頭都在痛。老師的抱怨,總是在教室裡外,此起彼落。

「我真的受不了這個孩子,老是講不聽,怎麼處罰,怎麼罵,一點作用都沒有。不准他下課,讓他罰寫、罰抄,甚至於請了爸媽來,也完全沒有用。」

尷尬的是,抱怨歸抱怨,這些問題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像複製、貼上,不斷出現。

特別令老師受不了的是,孩子對於自己的行為後果,一副無所謂,你拿我沒辦法的樣子(這時,老師只能拳頭緊握,最後也只能撥撥劉海而已)。

面對班上,那麼多的孩子,老師也沒有辦法,清楚的知道,每一個孩子到底在乎、在意什麼?(我又不是他的爸媽,更何況,有時連父母自己也搞不清楚?!)

至於孩子究竟把什麼當作一回事?孩子到底在乎、在意的是什麼?這牽扯到我們對於孩子的瞭解,實際到什麼的程度。

老師真的很想放棄了,該怎麼辦?過動兒犯錯的代價到底在哪裡?

我們以孩子在團體裡,動手打人為例。

當事情一發生,我的做法通常是,走過去,以冷靜、平穩且面無表情的口吻,問孩子「你在做什麼?」這麼做的目的,在於讓孩子自我覺察自己的打人行為,並清楚的說出過程來。

隨後,維持上述的口吻,「既然,你還在學如何與小朋友相處,老師就慢慢的來教你。沒關係,老師不急,我們慢慢來。」

這時,孩子暫時被停止活動,和你面對面,兩眼相視,請記得維持你的冷靜、平穩且面無表情,這一點很重要。關鍵在於讓孩子感受到嫌惡刺激。

隨後,繼續上述口吻,「因為要教你,得要花時間,所以活動我們先暫停,遊戲先不急著玩,等到你慢慢學會與小朋友相處,我們再來玩遊戲。」

同時,試著把球拋回給孩子,讓他來告訴我,關於打人行為的後果。

例如「打00這件事,你認為自己該負什麼責任?你認為老師可以怎麼處理?」「老師不急,你慢慢來,什麼時候你想到,什麼時候告訴我。我會讓你,慢慢想。」依然維持上述的口吻。

沒錯,你已嗅到我對孩子開始進行活動的限制,過程中,我不使用威脅、命令的字眼(雖然,你隱約感受到我的口吻,帶著些微令孩子嫌惡的要求)。

無論過動兒與否,孩子的行為仍然需要父母以及老師給予規範。針對他的負向行為給予,他在乎、在意的結果。否則,孩子很容易凡是無所謂。

與孩子建立行為規範,我並不建議太過於強調,以懲罰的方式來威嚇孩子。與其我們採取處罰,倒不如我們多採取獎勵的方式。

倒也不是說,我們總是跟他談條件,但當孩子自發性有了好表現,這時可以給他具體的肯定。甚至於,突如其來,無預警的獎勵,讓他的好行為(符合規範)逐漸被強化,更是發揮作用。


PhotoVidal Balielo Jr.,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

 

🍀《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購書,請往這裡➡️
博客來:https://bit.ly/3iWFbmG
金石堂:https://bit.ly/3iQGofk
誠品:https://bit.ly/3iYMXN6
讀冊:https://bit.ly/32dTCNo
momo:https://bit.ly/2AWKSQA
※ 全省各大書店販售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