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我想來談談過動兒到了國中階段,他們的專注力和課業表現以及學習動機之間的關係。

在校園裡,常常有一種現象,小學階段的孩子上課時,縱使聽不懂,還不至於趴在桌上。他們無論是找事做、東摸西摸、或和同學聊天都行。這些孩子雖然上課沒在聽,但還是保持在一定的清醒狀態。但是隨著一年一年的過去,過動兒由於專注力不好的關係,導致他們在學習上、課業上容易出現低成就。部分學科的基礎概念由於沒有建立好,因此能力顯得相對薄弱,自尊與自信也容易挫折及造成動機低落。

由於孩子在教室裡,對於上課內容無法在第一時間充分理解與掌握。這時,孩子的學習狀況就很容易每況愈下。因此,到了國中的課堂上,你很容易發現孩子上課趴著的頻率相對提高很多。孩子選擇趴在桌上,閉目養神、補充睡眠、或發呆無所事事,而沒有參與上課。

面對這種情形,一般老師常常直覺認為:這個孩子的專注力一定有問題。但這時,在推估孩子的專注力表現是必須很慎重的。因為很容易忽略了該趴桌行為所要傳遞的真正訊息。

我們必須考量孩子在各科的基礎概念能力,是否有建立起來。例如當孩子在國一數學,對於科學符號的概念一直無法理解,對於一元一次方程式搞不懂它到底在說的內容是什麼。因此,這階段的孩子很容易因為欠缺理解,而導致不願意上課或逃避學習。

面對這種看似不專心的狀態,並不適合一味地將問題僅歸咎於專注力來做解釋。

就像有些孩子在這階段雖維持藥物的輔助(例如利他能或專司達),而讓自己的專注力表現維持在一個水準上。但也很容易因為自己學科概念的建立不佳、缺乏理解與基礎能力,因此始終無法維持你所期待的上課表現。但這不全然是專注力的問題。

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在於協助父母和老師在面對國中階段的過動兒表現時,期待夠找出真正問題的癥結點所在。同時,在給予孩子的協助與支持上,除持續對於專注力加以訓練外,同時也需要考量孩子對於課程內容,以及作業書寫是否需要做進一步的調整或修正,以符合孩子在當下階段的能力,進而提升他在教室裡專注學習的動機。


 

Photo:h4cknEy3d,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