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謊報年齡申請臉書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媽媽,你的手機能不能借我看一下?」「看什麼?」「我想要到臉書看看同學的塗鴉牆,還有其他人的留言訊息,借我看一下嘛!很快就還你啦!」


「小學生有臉書?」「拜託,我們班上很多人都有臉書帳號好不好?我看可能只剩下我沒有。唉,真是可憐。快借我看一下啦!」


「小晴,不對、不對,就我所知臉書的帳號申請,年齡需要滿13歲以上,你們現在小學生哪個超過13歲?哪有什麼資格申請臉書。」


「喔,媽媽你也幫幫忙。拜託,別落伍了,只要改個出生年不就行了。我們同學都嘛用他爸媽的出生,再加上自己的月和日,隨隨便便就可以申請到帳號。唉呦,臉書查不到的啦!」小晴不以為然地說著。


「不對、不對,你們班上同學使用假的出生年月日,來蒙混過關,申請臉書帳號使用,這行為本身就是不對的行為。」「唉呦,又不會怎樣,只是使用個臉書而已,哪有那麼嚴重?」「小晴,使用假資料申請就是種不誠實的行為!」「媽媽,你想太多了啦!更何況很多小朋友都這麼做,這在學校很普遍啦!有些人還使用共同帳號。唉呦,到底借不借嘛!很囉唆耶!」


「等等,小晴,不是很多人都在做,就表示該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媽媽覺得有些話真的必須和孩子交代清楚,特別是一些是是非非的概念。更何況,孩子年紀這麼小就存在著錯誤的概念,那長大還得了。

「唉呦,真的是很煩哩。好,媽媽那我問你,如果這個行為這麼嚴重,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小朋友都在做?就我知道,我們班上還有人是他的爸媽代為申請帳號的,那又怎麼說?」

徵詢的尊重
有太多的孩子乾脆連問都不問,直接使用個mail帳號,再給個多幾歲的出生年,臉書的帳號直接入袋。當孩子向你表露自己仍然未申請帳號,或詢問是否可以比照其他同學的更改模式申請帳號。這樣的態度,都已經充分展現了對父母的基本尊重。

先別批判
關於臉書,請聽聽孩子怎麼說?也許是同儕之間的一種認同或歸屬(你有、他有、我也有),一種現在孩子的溝通模式(明明你就坐在我旁邊,還在用訊息傳來傳去?),展現自己、秀自己、分享自己或了解別人的生活動態(雖然臉書眼見不見得為真),或者宣示自己的交友戰力(比朋友數的多寡),玩遊戲的當然也有,讓自己同步跟得上時代潮流的也常見。

別批判,先聆聽。多少可以進一步了解孩子的需求(特別是人際與情感)、對於謊報年齡的態度,及目前小學生的現實生態(多少令父母瞠目結舌,什麼?現在的孩子都如此早熟?)

替代的方式
如果你堅持孩子未符合使用年齡的規定,並不適合現在使用臉書。那麼,試著以其他的替代方式,來滿足孩子現階段的需求。例如鼓勵孩子在校內或課餘多主動與同學互動,練習面對面的聊天、分享或溝通,甚至於邀請到家中作客都行。

當然,假如孩子希望透過你的臉書,來了解同學的動態。我想,這也是一種有彈性的做法(唉,臉書的威力,勢不可當啊!哪個人沒受影響?)。

當爸媽知情不報?
孩子可能存在著一種疑惑,為什麼同樣的規定,有的爸媽堅持遵守,但有的爸媽根本毫無所謂,認為謊報年齡幫孩子申請帳號無傷大雅?
 
透過討論,讓孩子了解:每個爸媽對於事物存在的不同解釋與看法。家長如何看待臉書這件事(或自己也迷糊不了解,反正按讚就對了)。對孩子的信任與放手、放任或不管的程度。期待透過臉書做為了解孩子的生活、想法或交友狀態。父母本身對於生活上、工作上、使用網路上的一些規範的遵守態度。(例如衝撞規定、挑戰規定、死守規定、彈性配合規定,或規定由自己決定等。)

延伸討論
在和孩子討論臉書的限制規範之前,或許可以先聽聽看,孩子對於臉書的了解與認識有多少?(還是只停留在交友、玩遊戲、做心理測驗?)再來思考為什麼臉書特別設定未滿13歲不能申請帳號的限制?它的考量是什麼?當然回到現實面,為何現在有這麼多小學生謊報年齡?他的爸媽、老師知不知情?對於網路規範的遵守是抱持何種態度?這些都是可以從「謊報年齡」這個行為延伸出來討論。

清楚表達你的堅持
例如有些事,不是大家都這樣,就認為是可以做。留意孩子的想法,是否被反正兩個字漸漸吞噬。反正大家都是這樣,所以我根本也不會怎樣。當反正兩個字浮現出來,說真的,孩子就很難改變。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