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星』關係:遇見高功能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青少年的同儕關係與霸凌
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負責心理師)
 

『嗨!怪胎,你的眼睛在看哪裡?有本事,就眼睛看我啊!看我啊!我的眼睛讓你看啊!』在國中的教室走廊上,同學對著高功能自閉症的孩子如此叫囂著,其他人則在旁,樂不可支 。

患有亞斯伯格症的高中生,坐在座位上,焦慮著一直翻著書包,搜尋著抽屜,不時察看桌上的課本,緊張地在尋找他這節要上的英文課本,並不時叫喊著『怎麼辦?怎麼辦?不見了!不見了!怎麼辦?』。當隔壁三三兩兩的同學,惡作劇地將英文課本偷塞在資源回收桶時。

『這封信,你拿給她,記得告訴她,你愛她,我們一起結婚吧!』國中同學們,惡整著星兒,將一封寫著不堪入目、字裡行間竟是粗話、性隱喻、性暗示的信件內容,慫恿著星兒將信件送給班上美麗的、文靜的女同學。當孩子不知所措地杵在原地,旁人並不時鼓譟著。

   同儕霸凌,雖然不是星兒們才會遇見的殘酷專利,但是對於患有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困擾的孩子來說,當他們先天處在語言及非語言溝通的困境、社會能力與人際察覺與同儕相較弱勢、匱乏,及經常伴隨固執、刻板、重複、他人視為怪異的行為動作或過度專注的興趣,卻總是容易讓這群星兒們深受如同處在羅馬競技場的恐懼壓力中,驚慌失措,甚至於造成情緒上的激烈波動、久久無法平復,甚至於衍生出對於自己或他人的攻擊或傷害。

  沒有人希望孩子常處在如此的殘酷情境,讓星兒的青春物語深陷在如此的霸凌氛圍裡。我們的孩子在學校是否不快樂、是否沒有朋友作伴、是否不喜歡上學、是否容易被捉弄、孤立、嘲諷、排擠、是否將心靈緊閉。在霸凌這件事,當大人選擇袖手旁觀,我們的孩子也無法改變什麼。遠離霸凌,走進同儕關係,讓我們為青春期的星兒們試著做些什麼,以下建議提供給你參考。

不能說的祕密? 

  在同儕關係上,首先會遇見的一件事情就是孩子本身是否能夠認定與接受自己擁有自閉症、亞斯伯格症這樣的特質,及是否願意讓周圍的老師、同學或朋友知道自己有這項特質。在說與不說之間,在接受與拒絕徘徊、擺盪,往往取決於我們怎麼來看自閉症、亞斯伯格症這些詞,及他所帶來的意義。對於孩子,對於你我。


  診斷是一種溝通,但這種溝通卻是需要建立在良性的互動上,而不是最後成為標籤化的理所當然,例如『哎呀!反正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的人際關係就是不好嘛!沒有同理心嘛!你和他們說這麼多,他們也不見得能夠懂啦!浪費時間。』等偏頗或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推拖之詞。


  最理想、也是我們一起努力的畫面,在生活週遭裡,多數的人對於自閉症、亞斯伯格症這些特質都能夠有清晰的瞭解,也能夠接受對於身處在這世界裡的每個人都有著屬於他自己獨特的特質或生活方式,只要是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如果老師知道我是亞斯伯格症,我想,他就不會覺得我的行為很怪是故意的。』曾經,患有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如此表達著。


其實你懂我的心


  當你覺察到星兒在外有被同儕霸凌的傾向,無論孩子是否能夠主動或順利表達這件事,建議你試著先同理,並幫他說出心裡的感受。這件事,真的需要我們努力來做。關於情感上的反映,視你覺察到星兒們可能出現的感受,並給予貼切地回應。這些情緒無論是生氣、憤怒、傷心、難過、害怕、恐懼、無奈或委屈等。引導星兒們嘗試將事件的經過還原倒帶,如果他的表達可以的話。讓他詳細述說過程,陪伴他走過一遍,或許星兒們可能也不太能夠理解所謂被霸凌是怎麼一回事。


子宮.羊水.保護神


  當星兒們在校園內常處於受霸凌的威脅,基於父母的立場,及孩子能夠處在友善校園的權利,或許,在此你我應該是需要將孩子免於受暴的想法,慎重地讓老師與校方知道,因為這是最基本的底線,無論孩子是一般,是自閉症,或是亞斯伯格症。


  如何讓星兒所處的環境,能夠像在母親子宮中般,獲得基本的安全,甚至於有羊水般地保護,建議老師初期可以從班上建立起保護神的概念做起。保護神,孩子在校園內的天使,這些孩子能夠適時地、並敏感地觀察到星兒們即將處在受暴威脅的狀況,而能夠適時挺身相助。


  保護神、天使,是需要我們大人特別來引導他們如何瞭解星兒的特質、行為模式、對週遭事物的看法、感覺及反應,以及重要的相處之道。這部分,在校園內,可委請資源班老師或特教老師代為協助,或由父母來協助溝通也行。

設定人際圈.啟動互動模式

  對於星兒們在校園中,如果要讓他們自己想方設法主動去與班上的同學認識、甚至於進一步互動、相處,維繫成較為親密與穩定的同儕關係,通常有他一定的門檻與難度。有時,在如此不斷受挫的情況下,星兒們進而選擇自己單獨一個人。『和同學說話,對我會是一場災難,與其和他們吵架,倒不如乾脆就不要找他們,自己一個人玩,還比較好玩。』但終究同儕對於星兒青少年來說,仍然扮演著情緒紓解的一個基本管道,雖然這管道孩子們不見得有,或願意接受,但仍然期待為星兒們找出這樣的一個關係。

  為了增加星兒們在班上與同學的超連結互動,這時候真得是需要老師的舉手之勞,精挑細選,幫這些孩子組個人際圈,初期只要二至三個同儕超連結就能產生關係。也就是說,星兒們在國中或高中職這三年,與其期待他們認識全班同學,倒不如試著與班上特定的同學維繫較為熟悉、深入的人際關係。這關係無論是爭執,是合作,是協調,是吵鬧,是衝突、是體諒。只要讓時間轉圈轉多了,這些關係連結通常會因為熟悉而變強。


看見優勢.建立互動社群


  讓同儕能夠第一眼就看見星兒的優勢或擅長的能力,這麼做,多少可以轉換同儕們對於星兒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只要我們願意讓同儕看見星兒所專精的這一部份,並搭個舞台讓這氛圍呈現出來。我們的孩子,在同儕關係上,對於自己所擅長的能力或興趣,仍然可以扮演著資訊提供,興趣分享,甚至於問題解決的角色。

  在校園內,在星兒所擅長的部分,甚至於可以為此開辦社團或互動社群,例如孩子對於捷運系統非常地熟稔,這時可以成立捷運系統互動社群;當孩子對於特定鳥類非常專業,這時則可以形成鳥類研究等團體。當孩子優游於打擊樂中,參與社團也是選擇之一。讓星兒處在自己的專長內,再來面對較為弱勢的社會互動,他的壓力的指數是可以舒緩一些。

  請記得,星兒們在同儕關係上,不見得都是處在被保護,或者受他人幫助的角色。只要是在星兒的能力範圍內,他仍然可以被賦予協助者的身份,特別是在她們的優勢點上。別捨近求遠,試著聚焦在星兒已經有的能力上,從這裡開始啟動孩子的同儕關係列車,期待逐漸遠離殘酷的霸凌月台,循著軌道朝成長一路而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