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題定義:孩子對於大人的指令出現不一致的配合度,遵從與否則由他自行選擇決定。
  • 選擇性配合可二分為對人及對事。
  • 前者(對人),孩子對於不同的大人配合度不一致,常見的狀況例如在家中,爸爸說的話一定按部就班、立即配合,媽媽交代的事想做再做。在學校,導師課能遵守常規與要求,科任課則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老師對我無可奈何。
  • 後者(對事),同一個人的要求,視所交待的事而有不同的配合度。能力夠的、有興趣的就配合做;超出能力範圍或自認做不到的、提不起興致的,一切就別說了。

  • 當孩子或學生出現前者(對人)的選擇性配合問題,您須優先思考的是,為什麼他願意聽從爸爸、導師的話,而對我的話就充耳不聞?我對孩子或學生的態度、堅持度、互動方式等與他們之間到底有何差異?此時須調整的是我們大人的做法,而非一味地要求孩子配合。
  • 當孩子或學生出現「對人」的選擇性配合問題,可以肯定的是,他或許對您容易妥協的態度、容易被撩撥的情緒、或您的處置對孩子而言是種毫無所謂的後果等瞭若指掌。
  • 因此,當孩子在科任課的行為表現及配合度不佳,但在導師課堂上表現又穩定時,此刻真正須介入及調整做法的是科任老師本身,而非僅將問題推向班級導師或委由輔導室介入處理(白話的說,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

 


  • 當孩子或學生出現後者(對事)的選擇性配合問題,您須優先思考的是,給予孩子的任務及要求是否符合他的能力範圍?如果是,則建議予以適度調整難度。或者腦力激盪一下如何像魔法師一般,將您所交付的任務或要求變得有趣,吸引他的注意力及催化行動力,提昇他的配合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