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文章,我想好好的來談特殊教育學生的身份,是否是一種標籤?這樣的標籤到底是誰決定的標籤?是孩子自己認定?父母認定?老師認定?周遭同學認定?還是社會大眾的認定?

如果這是一張標籤,那麼這標籤上面寫的到底是什麼?他所要傳達的資訊與意義到底是什麼?

例如以學習障礙或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孩子,取得特殊教育學生身份的資格,主要的考量在於當事人在學校的學習,需考量他的身心特質,而有一些特殊需求的考量。

如要獲取這些特殊需求的協助,就需要經過一連串嚴謹的資格與身分的鑑定,無論是醫療的鑑定,或者是特殊教育的鑑定。這考量在於為使有限的資源,能夠充分運用在實際需要的學生身上,因此在鑑定的門檻上,的確需要把關與設限。

這需求就像一個近視的人,他需要配戴眼鏡來進行矯正。或者是一個行動不方便的孩子,他需要站立架、擺位椅或輪椅、無障礙空間來協助他學習或移動。

或許,因為近視的人太普遍了,這使得一般人很容易認為近視本身,跟本不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標籤,因為你我都是如此。

只是我常常在思考,為什麼當我們面對比較少數的群體,我們就很自然而然的視他們為「不一樣」,說真的,不一樣又怎樣?人與人之間,細究下來,誰又和誰一樣?

我必須這麼說,每個人都有他實際需要被協助的地方,只是每個人需要被協助的地方不盡相同,所需要的資源也不盡相同。

說真的,我們很難去決定別人如何來看待,如何來解釋自己患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或取得情緒行為障礙特殊教育學生身分這件事。

但至少我相信,當為人父母以及身旁的老師們,如果可以合理的來看待孩子本身的需要,以及所需安排的特教資源服務。這時,就有機會慢慢的調整身旁其他人,以合理的方式來看待。無論是家人、手足或是班上的同儕。當然,也包括孩子本身如何來看待自己。

有時,父母很擔心,取得特殊教育學生的身份是一種標籤。但說真的,如果真的要對孩子產生一些負面的刻板印象,孩子在教室裡的一些情緒、行為、人際與學習表現,往往都是數之不盡,揮之不去的標籤。

特殊教育學生的身份是否是一張標籤?也許你可以試著試試看在這張標籤紙上,你想要寫下什麼樣的字眼?這些孩子需要的絕對不是同情,不是憐憫,他們需要的是合理的理解,合理的對待。就讓我們好好賦予「特殊需求學生」、「特殊教育學生」、「情緒行為障礙」、「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合理與貼切的意義。


PhotoJD Hancock,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