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木取火

想像興趣是一塊木頭,我們是否可以試著從孩子的興趣為點,當做取火的點,如同年輪的內圈。從興趣著手鑽木,期待燃燒起來的火。這把火,或許我們可以把他視為是孩子的語言表達。這把火,也許是穩定情緒之火、人際互動之火,或自我肯定之火。就看當下我們要延伸至孩子哪一個需求上,如同前面所提及的年輪外圈。而這外圈,並非全然都是以符合你所期待的事為主,而是關係著孩子未來在生活與社會適應上所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


滾動興趣雪球

我們可以孩子現有的興趣為基礎,接著看是否能夠有機會,把這一個點當做基本的雪球,開始延伸至其他的事物上,如同滾動雪球一般,把興趣愈滾愈大。雖然你有時發現,星兒們總是不需你的操勞而自動將興趣滾出如同雪球般。


搭建樹屋:提升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

如同搭建一座樹屋,選擇一棵枝繁葉茂的樹做為根基是很關鍵的一件事。而這根基,就像孩子的日常生活能力的累積。無論,你決定樹上的屋子是哪一種造型。


「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為了免於在未來的某一天,你我出現如此的懊悔。請記得,隨時加強孩子的基本日常生活能力,這是不變的方向。

因此,無論孩子的特殊專長是什麼?無論我們要怎樣地讓他在舞台上發光發亮(當然這裡指的舞台,並非一定是真正的舞台,有時只是生活中的一種興趣),孩子日常生活的基本訓練,還是最基本的生存之道。雖然,這看似簡單的生活能力,對於星兒來說,有時難度勝過他在舞台上的耀眼表現。


思考初衷

如同鼓王媽媽曾經有過的想法,「只有在舞台上的鼓王,讓她覺得像個一般的孩子。」的確如此,在現實的生活中,當周遭的人們(包括小朋友)先注意到這個孩子的優勢表現(特別是他做得到,但是你我做不到時),這時原先對於他的一些怪異動作、社交笨拙或眼神迴避等存在的負面印象,也就容易自行調整對他的看法。也因此,當鼓王能夠開始被叫做鼓王時,打從那一天起,旁人的接納就自動提高了。這雖無奈,但很現實。


基於這樣的考量,或許也加速著父母,期待能夠儘速為孩子找到他的舞台,並給予任何的加持在現實發光發亮的這件事情上。


因此,請時時提醒自己「讓孩子依照自己的優勢,我們嘗試給予機會、訓練,讓他的努力與表現有一天被人看見。這些,倒不是要滿足自己的虛榮,而是期待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能夠感受到旁人合理的對待、自我肯定,並樂在其中。」


這就像《陣頭》電影裡,當自言自語的梨子在廟前,帶頭大聲高喊「跟我打!」(台語),而打出九天民俗技藝令人熱血沸騰、鼓舞人心、動容的那一段。或許,這就是每個興趣、嗜好與專長的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